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规划计划
北京市体育局 天津市体育局 河北省体育局关于印发《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7-02-07 12:07:14  |  北京市体育局
字号:
分享:
打印

京体产业字〔2017〕3号

北京市体育局 天津市体育局 河北省体育局关于印发《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各区(市)、县(市、区)体育局: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落实《深入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的议定事项,三地体育局联合研究制定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组织落实,共同推动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北京市体育局 天津市体育局 河北省体育局

2017年1月26日    

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紧抓2022年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第24届冬奥会历史机遇,大力推动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和《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议定书》,京津冀三省市体育局联合编制《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5年。

  一、编制背景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重大战略。《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三省市的各自功能定位,为突破三地协同发展瓶颈壁垒,实现三地资源优势互补,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意见》中提出了大力推进“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任务,明确了具体措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释放健康对体育发展的巨大需求。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为京津冀三地冰雪产业协同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抓住筹办2022年冬奥会契机,加快完善冰雪运动场馆设施,营造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培育群众基础,必将极大地促进冰雪体育消费,带动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冰雪运动的协同发展,也必将带动体育产业整体协同发展。

  2017年,天津承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将进一步提升体育基础设施水平,培育市民体育健身意识,扩大体育消费,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同时,全运会将为天津留下一批高水平的体育场馆设施,为承接高水平体育赛事创造条件,并将成为京津冀地区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场所。

  上述几个重要事件为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战略性机遇。

  从“十二五”期间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总体发展状况来看,体育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区域体育产业特色渐趋显现,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以竞赛表演业、体育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培训业等体育服务业为核心,形成首都特色产业优势。天津市形成了户外运动和滨海休闲体育的产业特色,且在体育用品制造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河北省体育健身休闲资源丰富,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体育用品制造业优势突出,形成了以石家庄、廊坊、沧州和保定为中心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此外,张家口市优质的冰雪资源、承德地区休闲旅游以及秦皇岛市体育培训基地等带动了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发展各有侧重、资源互补,已经形成了区域的产业特色,为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意见》发布以来,为了贯彻落实其精神,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都出台了各自相应的实施意见。在京津冀三地实施意见和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中,都将“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然而,在推进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亟待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京津冀三省市体育产业发展还处于各自为政、各自规划、各自发展的局面,区域合作尚不紧密,跨省市对接机制尚未形成。二是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还不均衡。北京体育产业结构中体育服务业接近60%,高端体育赛事数量居全国首位;天津近年来体育服务业发展也比较快,承担了一些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河北体育产业结构中仍然以体育制造业为主体,占总产值的70%以上,体育服务业不足30%。三是体制机制改革还需加大力度。体育产业资源在体育资源中的比例还不高,市场机制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体育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滞后,跨区域的政府购买社会体育服务制度还没有建立。

  因此,编制《规划》对于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科学发展,发挥体育产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纲要》为遵循,以提升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线,以促进京津冀体育产业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三地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着力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体育产业对接合作,提升体育产业科技含量,完善体育产业链条,做大体育产业规模,创新体育产品和服务,扩大有效供给,拉动消费需求,努力将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亮点和新增长点。

  (二)推进原则

  ——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从区域协同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体育产业相关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出发,根据三地发展定位、现有体育产业资源和发展潜力,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明确区域各城市发展重点,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强化错位发展和功能互补。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完善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搭建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平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区域体育产业业态升级的内生动力,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共享共赢,互联互通。

  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多方参与的京津冀体育产业生态圈。促进区域内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协同发展,优化整合体制内外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使发展成果惠及整个区域。

  ——协同创新,业态融合。

  加快制度先行先试、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当好全国区域体育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科技、保险、健康等多个业态的融合发展。充分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以筹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实现体育产业发展要素跨区域的开放共享与互联互通,推动区域体育产业整体协同发展。

  ——生态健康,绿色发展。

  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绿色低碳优势,挖掘体育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潜力。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倡导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保障人民健康,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品质基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形成区域持续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本《规划》以我国经济社会及体育产业发展每五年一个规划周期为依据,将发展目标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截至“十三五”结束(2016年至2020年)。该阶段编制完成《规划》,科学规划与布局三省市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体育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第二阶段到“十四五”末期(2021年至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京津冀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结构优化的京津冀区域体育产业生态圈,将京津冀打造成国内最强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引领区域。

  到2025年,京津冀将联手打造10个以上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包含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精品体育赛事20项以上、品牌业余体育赛事30项以上,体育旅游休闲项目50项以上,品牌体育会展10个,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000亿元,基本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奥运资源功能区域、较强的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引领区域和最具经济活力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域。

  (四)空间布局

  根据京津冀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科学布局,建设以北京为高地、天津为依托、河北为腹地的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的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空间大布局。

  北京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导向,发挥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利用人才、资本、科技、场馆、赛事等资源优势,发展重点是高新体育科技、产品研发创新和高端体育赛事举办中心,形成体育产业空间高地布局。

  天津发挥现代制造业优势和生产性服务中心功能,发展重点是承接北京研发成果转化和承担航海、航空、滑雪、赛车、摩托车、自行车等高附加值体育装备的生产制造,以及高端赛事的举办,形成京津冀体育产业衔接转化空间格局。

  河北充分利用草原、山地、湿地、滨海、冰雪等自然资源和体育用品生产加工等集聚的优势,发展重点是开发健身休闲产业基地和打造体育制造业创新应用群落,成为北京、天津研发高新体育产业加工基地和休闲健身的后花园,逐步形成京津冀体育产业腹地支撑空间格局。

  三、重点工程

  (一)基地建设工程

  1.推进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建设

  根据京津冀自然资源禀赋,科学布局,打造贯通京津冀的六条特色旅游休闲产业带,建设统一认定、统一标准、统一设施的京津冀体育旅游休闲基地。

  建设草原健身休闲产业带。在北京延庆、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点,支持开展自驾、骑马和滑草等运动项目。在河北坝上地区布局一批草原运动休闲、民俗体育体验基地。

  建设山地健身休闲产业带。沿燕山山脉走向,将北京的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天津的蓟州,河北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等地连接成带;沿太行山山脉走向,将北京的门头沟、房山与河北的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连接成带,建设燕山、太行山山地运动休闲基地,开展山地越野、定向、户外露营、徒步、攀岩、漂流、山地自行车等健身休闲运动。

  建设湿地水库健身休闲产业带。发挥三地湿地水库资源优势,利用北京的稻香湖自然湿地公园、翠湖湿地公园、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天津的永定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湿地、团泊湖湿地、北大港湿地、团泊洼水库,河北的白洋淀湿地、衡水湖湿地、南大港湿地、滦河河口湿地、坝上湿地、滹沱河、易水湖、潘家口水库、官厅水库等区域,布局建设一批水上运动休闲基地,开展徒步户外、垂钓、龙舟、摩托艇、皮划艇等休闲运动项目,打造自然与运动休闲融合发展的户外亲水休闲运动产业带。

  建设滨海健身休闲产业带。沿海河水系、滦河水系、京杭大运河水系及渤海湾,支持开展水上、航海运动。发挥天津、河北秦皇岛、唐山、沧州等地黄金海岸线资源优势,突出海洋特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类、海洋休闲类和竞赛表演类体育运动项目,打造成国家级海洋体育休闲产业引领示范区、京津冀海岛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北方海滨运动休闲产业基地。

  建设冰雪健身休闲产业带。建设延庆、蓟州、崇礼、沽源、滦平和围场等冰雪休闲运动基地,开展冰雪健身休闲运动,辐射北京平谷、密云、昌平等区冰雪产业发展。突出张家口“冰雪+温泉”、承德“冰雪+皇家文化”核心作用,发展冰雪大众休闲健身、竞赛表演等冰雪休闲运动产业,打造张家口世界冰雪体育旅游胜地、国家冰雪产业发展示范区。

  建设航空休闲体育产业带。以河北25个通航基地为基础,以天津和北京延庆的通航基地为补充,支持开展航空运动,发展航空休闲体育产业。利用河北保定江城机场、张承草原陆地资源和秦唐沧滨海、白洋淀、衡水湖等水上资源,建设航空飞行基(营)地。

  2.推进体育用品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京津冀三省市现有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特点,在强化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完善区域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与销售链条,提升整体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设北京高新体育用品创新集聚区。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优势,集聚各类体育技术研发企业,支持开展研发科技含量高的体育装备类、辅助类、体育康复类、生物保健类产品,推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向区域配套市场提供具有更高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的体育科技产品,将北京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打造区域体育用品创新策源地。

  建设天津高端体育装备制造集聚区。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企业落户天津,重点吸引航空、航海、户外、滑雪、赛车等高端、高附加值的装备企业。利用武清、西青、宝坻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相对集中和土地利用空间较大的优势,规划建设高端体育装备制造基地或园区,促进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产能上的配套和功能上的协同,打造区域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中心。

  建设河北体育用品制造聚集区。发挥石家庄、沧州、廊坊、保定和秦皇岛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基础,建设各具特色的体育用品制造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定州、盐山、海兴、大厂、三河、霸州、容城等一批体育用品研发和制造示范县、市,发展一批体育训练竞赛器材、滑雪装备、健身器材、运动服装、户外运动装备等生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制造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中心。

  3.推进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现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出示范性,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鼓励扶持具有条件的基地申报国家级示范基地,实现体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二)平台开发工程

  1.打造京津冀体育产品展示平台

  积极举办京津冀地区体育用品博览会。整合三地现有展会,合力打造京津冀体育用品博览会品牌,探索推动同一会展品牌三省市全覆盖的机制,实现品牌共享。打造京津冀体育产业精品论坛,为体育企业提供交流平台,由三地体育产业行业协会牵头,每年定期在三地轮流举办,并设计论坛标识,保护论坛知识产权。

  2.构建京津冀关闭电子商务管理全国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分析系统电子商务专栏关闭汽车贸易管理与汽车市场汽车流通信息管理系统二手车交易信息管理系统体育产业交易平台

  以华奥星空和北京产权交易所联合建立的“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河北频道”为基础,陆续开通“北京频道”和“天津频道”,逐步构建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将体育营销机构、体育投资机构、新闻媒体机构、体育研发机构、体育制造机构等链接到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为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规范流转和优化配置服务提供支撑。

  3.建立京津冀体育场地网络服务平台

  以北京体育场馆信息平台、天津健身地图和河北省体育场地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开发建设统一的京津冀体育场地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场馆预订服务,提高资源共享利用水平。

  4.创建京津冀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将京津冀三省市现有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孵化机构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建设统一的孵化服务资源协同和共享平台,实现产业项目三地协同孵化、创新资源三地联合共享、创业服务三地一体提供。

  5.建立京津冀健身休闲活动平台

  利用各地户外健身休闲活动基地和丰富的健身休闲资源,以满足群众的健身休闲需求为目标,建立京津冀健身休闲活动平台,宣传、推介京津冀地区运动休闲产业、场地、项目、景区,发展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健身休闲活动,共同打造“京津冀运动休闲体验季”品牌,形成区域体育特色。

  6.举办京津冀体育产业投资大会

  京津冀三地定期联合举行体育产业投资大会,为中小型体育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为产品方与投资方提供对接的平台。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广邀媒体参与,形成政府、传媒界、投资界、企业界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多方参与的服务平台。

  (三)赛事联动工程

  1.打造高端体育赛事

  有序推动三地原有高端体育赛事的联合举办,实现赛事资源共享。加强合作,联合申办、举办一批大型国际国内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网球、游泳、冰雪等体育赛事,打造以北京为中心、天津为副中心、河北为重要支撑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承接圈,打造环京津高端体育赛事密集区。

  2.推进职业体育赛事

  加强职业足球、篮球俱乐部之间在赛事资源、后备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俱乐部建设水平,力争优异成绩。以职业足球和篮球为引领,带动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区域职业化进程,探索设立京津冀区域内职业赛事机制。

  3.举办业余体育赛事

  构建京津冀区域群众体育赛事网络,鼓励京津冀单项体育协会合作,以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赛事为基础,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群众喜好的京津冀业余体育联赛;加强三地单项体育协会合作,鼓励企业组织马拉松、徒步、登山、攀岩、骑行、极限运动、滑雪等户外运动赛事,开展汽车、摩托车、赛艇、摩托艇、运动飞机、热气球、滑翔、飞机跳伞、马术、高尔夫等时尚运动赛事,开展武术、风筝、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等。

  (四)冰雪推广工程

  1.联合推动冰雪场馆规划布局

  加强京津冀三地冰雪场地设施的联动规划建设。按照2022年冬奥会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新建3至5个高档次、高品位的雪上运动场地、冰上运动场地和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冰雪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坚持建管并举,推动京津冀区域场馆设施的整合利用,提高冰雪场地设施利用效率。

  2.联合申办举办冰雪体育赛事

  打造以河北张家口和北京延庆为主的高端雪上项目赛事中心。重点举办崇礼国际滑雪节、2021自由式滑雪及单板滑雪世锦赛。京津冀联合申办举办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巡回赛、冠军赛、表演赛等国际雪上项目高端赛事。创办冰雪自主品牌赛事、表演活动和青少年联赛等,建立京津冀冰雪体育赛事体系,重点打造京津冀冰球联赛、京津冀业余冰球比赛和华北高校高山滑雪比赛等赛事。

  3.联合打造冰雪体育产业圈

  大力发展冰雪体育产业,以带动冰雪设备和冰雪运动装备生产、群众冰雪健身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逐步打造多元冰雪体育产业链,有效扩大冰雪体育产业市场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冰雪体育消费,打造冰雪体育休闲季,形成冰雪体育消费群。由北京市中心向西北部沿京张铁路经昌平、延庆北上至河北张家口赤城、沽源、崇礼组成的京张冰雪旅游产业带形成冰雪体育产业集聚区,同时与北京市内昌平、延庆组成的户外冰雪旅游基地、冬奥运村及河北承德冰雪活动基地联动,打造京津冀冰雪体育产业集聚区。

  (五)业态拓展工程

  联合京津冀区域不同产业主体,积极拓展一批体育项目新业态,开展汽车摩托车、水上、航空等一系列时尚运动项目,打造京津冀汽车运动体验季和京津冀运动休闲体验季。完善新业态培育政策,政府提供部分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吸引社会投资,通过邀请媒体、旅行社、消费者等相关人员和机构,推广时尚运动项目,逐步培育时尚运动产业。

  (六)市场培育工程

  1.培育京津冀一体化体育市场

  研究制定京津冀三省市统一的体育消费政策措施,试行发放覆盖三省市居民的体育消费券。消费券可以“京津冀居民健身消费卡”形式发放,持卡居民可在定点体育场馆和健身俱乐部进行刷卡消费,也可以补贴形式发放给场馆,鼓励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居民开放。

  2.大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投资

  由京津冀三省市共同设立京津冀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三省市联动的市场主体。三省市可探索联合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按照统一标准和程序,用于引导、培育、扶持区域内体育产业项目、战略联盟和体育产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培育多元主体,加强对口合作。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区域骨干体育企业。引导有实力的区域体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

  3.促进三地体育产业基地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省市联合建设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三省市体育产业基地之间的合作,推动基地共建、项目共享。引导基地内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促进体育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知名品牌,申报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在京津冀三省市联合建设一批体育产业试验区、城市体育服务连锁综合体以及品牌化的体育产业园区。

  (七)人才培养工程

  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高等院校的优势,建立京津冀体育产业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壮大体育产业人才队伍,为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探索京津冀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京津冀三省市体育部门协调教育部门联合打通北京、天津、河北体育专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师资流通渠道,逐步建立京津冀学生互换、教师互派、教材共享、学分互认、平台共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的体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学科优势,探索联合共建的体制机制,为京津冀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定期举办京津冀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

  2.探索京津冀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制度

  充分发挥京津冀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和体育培训机构的特色优势,京津冀三地联动开展体育经纪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休闲赛事组织者、裁判员以及运动防护师、运动康复师等人员培训,并实行培训证书互认制度,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允许京津冀三地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相关人员在三地执业。

  3.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智库团队

  鼓励京津冀三省市体育部门组织各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界、传媒界、投资界组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专家智库团队,如建设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为京津冀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和重大决策、制度创新提供咨询服务,从理论和战略上为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实践服务。

  每年举行京津冀体育产业高峰论坛,促进三地学界、企业家、投资界、传媒界、政府等多方的对话与协同发展推进。制定以体育产业园、体育产业休闲基地等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分类,进而成为全国性的评价标准。每年组织京津冀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每年编制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行动指南(三省市协同发展体育产业路线图、责任、任务、分工等)。

  (八)产业转移工程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的任务。根据京津冀三省市功能定位,建立三地协同的产业发展目录,有序推进体育产业项目在三省市之间的转移工作,提升产业协同发展的水平。大力疏解不符合北京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项目,淘汰低端体育装备和体育用品制造项目,将高端体育装备制造项目转移疏解到天津、河北,推动天津、河北体育制造项目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质量。健全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探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形成有利于产业协同发展、有序转移的政策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京津冀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有利于京津冀三方联络沟通、协同决策的平台,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由京津冀体育局分管领导轮流担任主席,三省市体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轮流担任秘书长,每年组织1至2次联席会议,最大化满足各地利益诉求,促进区域协作与共赢发展。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签署相关协议,审议、评估年度计划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合作发展的思路及实施战略决策,解决京津冀三省市体育产业合作与发展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和促进三地协同发展。

  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行业联合会。以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协会为基础,组建京津冀体育产业行业联合会,为京津冀体育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企业会员共同制定行规行约,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共同协商处理相关事宜。

  (二)完善机制

  打破各自为政、各自规划、各自发展的局面,构建多方共赢的京津冀体育产业生态圈。完善跨区域的体育产业政策协同机制,争取修改完善一批现行政策措施,实现政策的三省市覆盖;研究制定自然资源利用的一体化规划,对区域内有利于体育发展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水资源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鼓励集约化发展。制定有利于发展体育的要素流动的政策,放开对劳动力、科技、资金等要素流动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三)财政支持

  京津冀三省市体育部门协调财政部门,每年各自做出相应的财政预算支持和培育三地赛事、博览会、调研统计、论坛、评价标准、人才交流会、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年度规划指南等。三省市财政资金支持范围除特殊要求外,原则上应覆盖京津冀区域。

  (四)宣传保障

  加大对京津冀体育宣传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为体育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传播体育的正能量,弘扬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促进体育消费人口的增长,为实现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战略的宏伟目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督导落实

  将落实《规划》列入京津冀三省市体育产业工作计划,由京津冀体育产业联席会进行审核后实施。引入社会第三方力量开展任务落实情况的监测评估,实施年度监测制度,监测评估结果在三省市联席会议上进行通报。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