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规划计划
(失效)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
2006-11-08 15:32:39  |  北京市体育局
字号:
分享:
打印

目    录

   前言

   一、“十五”回顾

   (一)主要成就

   (二)存在问题

   二、机遇与挑战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群众体育

   (二)竞技体育

   (三)体育产业

   (四)体育设施

   (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五、保障措施

   (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发挥科技优势

   (三)整合体育教育资源

   (四)实施奥运人才工程

   (五)加强体育法制建设

   (六)推进体育宣传工作

   (七)规范体育社团建设

   (八)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前  言

  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北京体育事业贯彻执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体育多元化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重要时期;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为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做出体育特殊贡献的历史机遇期;是把北京这座奥运会举办城市建成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发展北京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方略,是指导北京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依据为《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10年)》。

  一、“十五”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2.4%,比“九五”时期提高10.6%;“十五”期间,配建全民健身工程5,363个,总建筑面积376万平方米,总投资66,195万元;100%的街道、乡镇、社区和60%的行政村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建立国民体质测试站293个,参加国民体质测试人数达到209万人次,是“九五”时期的2.4倍;100%的街道、乡镇、社区和9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组织,青少年俱乐部发展到111个,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达到4,905个,是“九五”时期的3.1倍;社会体育指导员21,861名,比“九五”时期增加3.28倍。

  “十五”期间,北京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62项次,亚军29项次,第三名24项次;亚洲冠军58项次,第二和第三名29项次;全国冠军358项次,第二和第三名309项次;其中有4人次打破世界纪录,3人次打破亚洲纪录,7人次打破全国纪录。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北京籍运动员获得金牌5枚,北京市体育局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第28届奥运会突出贡献奖”。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北京体育代表团共获得金牌32枚,奖牌81.5枚,总分1667.45,金牌数位居全国第四。

  “十五”期间,北京体育和相关产业的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超过15%,2004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89%,体育和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现代服务业中快速增长的产业。全市拥有各类体育设施12,106处,其中标准设施6,100处,体育设施总面积达到3,191.7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比“九五”时期提高了0.45平方米。

  (二)存在问题

  群众体育需求的增长与体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尚未解决。近几年来,随着北京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群众体育需求在消费、生活和精神多层面上呈现大幅度增长。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设施、人才、科技等资源供给仍显不足,体育资源的约束“瓶颈”尚未打破。

  北京体育的发展方式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北京体育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需求对体育发展的拉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的集约化程度偏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

  城乡和区域发展存在差距。城市的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仍不均衡。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之间在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在享有水平上存在差距,农村体育有待加强。

  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现行的北京体育管理体制基本上还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北京体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与社会事权不明,管办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体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薄弱,体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体育发展的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不协调。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轻视发展体育产业的倾向。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体育经济功能的弱势,影响其综合实力的提高。

  二、机遇与挑战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体育的重要作用与功能得到进一步体现。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人的健康素质,给人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追求。体育文化蕴含着人类文明所追求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公平竞赛的丰富精神内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现代社会为追求与促进和谐发展而产生,对促进人类文明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体育运动,体现着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享受体育,欣赏体育,分享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2008年奥运会是国际体育盛会,将直接地激发举办国和举办城市人民的体育热情和体育需求,使人们享受奥林匹克运动所带来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这是促进北京体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将加速北京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使竞技体育向更高的目标冲击,体育环境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使北京体育的综合实力和水平得到丰富和提升。

  新世纪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委、市政府在2003年15号文件《关于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意见》中,参照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明确提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新的历史时期,北京是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要以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为目标,形成多元化的体育健身资源保障体系,引导和促进体育的产业化经营。

  三、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新北京、新奥运”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体育功能,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加快体育改革,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和产业化经营,深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攀登竞技体育高峰,推动北京体育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二)指导原则

  一是发展北京体育要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要以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为根本,根据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北京体育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北京体育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二是发展北京体育要与首都经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相促进。要紧紧抓住经济快速增长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推进体育的产业化经营,加速体育产业发展,整合体育资源,活跃体育市场,发挥体育经济功能,发挥国家大型体育活动举办城市的综合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服务。

  三是发展北京体育要以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为目标。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要通过广泛地参与国际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活跃因素,提升北京在国际领域的城市地位。要建设和拥有一流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和体育法制环境,实现北京体育跨越式发展。

  四是发展北京体育要以深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机制创新为动力。要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体育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的新格局,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北京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求,用改革促进北京体育的全面发展。

  五是发展北京体育要与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相结合。北京体育要为承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和保障。发挥北京体育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提高体育专业性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促进北京体育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和共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通过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要努力构建完备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市体育人口达到60%,使市民充分享有科学、普及、生活化的体育健身服务。通过参加2008年奥运会、2009年全运会和2010年亚运会的竞赛,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取得更加优异的运动成绩,取得国内竞技体育领先水平。大力推进体育和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建立与首都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市场体系,体育和相关产业平均以15%的速度增长,力争2010年体育和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GDP的3%左右。逐步达到社区体育设施人均0.3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人均0.6平方米的目标,形成布局合理、服务完备的体育设施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北京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竞技体育集约化,群众体育社会化,体育产业市场化,体育协会实体化为目标的北京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四、主要任务

  (一)群众体育

  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使市民具有健康、科学、文明、时尚的健身和生活理念,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活动成为市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动员整合各类社会体育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动员市民参与奥运会的各项服务,向世界展示北京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群众性和广泛性。

  1.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政府指导、社会承办、市民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要在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全民健身体育协会。全民健身辅导站逐步纳入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体育协会管理。逐步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全民健身体育协会组织网络。到2010年,实现90%的社区居委会(行政村村委会)建有全民健身体育协会。全市15%的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行政村同步试点。发展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总数达到150个。全民健身辅导站总数达到4,700个。

  建设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对“十五”期间配建的4,195处全民健身工程进行更新。新建180处专项全民健身场地,20处奥运场馆周边全民健身景观工程。

  加强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建立多种形式的市、区(县)两级国民体质测定站,完善市、区(县)、基层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公布市民体质状况。到2010年,对现有国民体质测定站的器材进行更新,测试技术人员达到1,500名。50%的区县建立流动测定站,建立市民体质健康档案库。

  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社会职业管理,加强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到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8,000名以上,争取每500位市民配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2.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每年国际奥林匹克日6月23日定为“北京市全民健身体育节”。围绕体育节,办好主题鲜明、具有民间特色的大型全民健身活动周。组织传统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包括北京市社区全民健身展示大会、民族运动会、职工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学生运动会等;发展标志性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包括万人太极拳表演、春季长跑节、市民羽毛球大赛、三大球振兴中华杯中小学生系列赛、青少年足球、篮球千队赛等。每年向社会推荐5至10项新的健身项目或方法,动员市民经常参加1至2项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推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健身活动。到201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60%,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更加科学化、普及化、生活化。

  3.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工作。向市民宣传科学健身观念,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培养科学健身习惯,提高体育素养,使群众体育融入大众生活。建立以传播体育健身科学知识和服务市民健身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系统。与平面媒体合作建立群众体育专版或专栏,与电视媒体合作开设全民健身栏目;出版《全民健身科普知识手册》,开展全民健身科普进万家活动。

  4.探索社区体育发展新途径。实施体育组织、健身设施、体质测试、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群体活动“六进社区工程”,开展建设体育设施完备、体育活动丰富、体育组织健全、体育特色突出的奥林匹克体育社区活动。建设体育社区要体现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奥林匹克精神与社区人文精神相结合,体育活动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积极探索社区体育发展新途径,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到2010年,25%的社区达到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使体育活动融入社区大众生活之中。

  5.推动非奥运会体育项目的开展。非奥运会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要结合北京的特点,重点开展棋类、桥牌、武术、航空、体育舞蹈、健美、电子竞技等项目。北京代表团争取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要积极扶持和保护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推广4种健身气功的锻炼方法,适度扩大健身气功站(点)规模,加强健身气功的管理工作。到2010年,要完成北京棋院、武术院、航空运动学校的拆迁改建等基本建设工程。

  6.重视发展残疾人体育运动。以北京举办2008年国际残疾人奥运会为契机,推动北京残疾人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对残疾人体育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和公众对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度。加强对残疾人体育的专业指导,争取北京残疾人运动员入选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在北京残奥会上夺取金牌或奖牌。残疾人社团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和群众健身设施要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便利。加大残疾人体育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建设北京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

  (二)竞技体育

  “十一五”时期,北京竞技体育以北京运动员在2008年奥运会上创造优异成绩为奋斗目标。北京竞技体育要通过2008奥运会、2009全运会、2010亚运会的竞赛成绩,确立与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地位。

  1.实施2008年奥运夺金计划。

  大力加强北京所拥有的国家奥运优势项目建设,巩固和提高传统优势项目的实力和水平;扶持潜优势项目,努力寻找新的“金牌增长点”。在2008年奥运会、2009年全运会、2010年亚运会上北京运动员要争取所获金牌、奖牌、总分位居全国前列,提高北京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2.制定和实施北京竞技体育集约发展计划。从北京竞技体育实际出发,遵循北京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实施奥运金牌战略,探索集约化、职业化发展模式,全面整合北京竞技体育资源,以科技为先导,建立高效能的竞技训练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运动项目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训练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北京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

  重点突破田径、游泳、划船项目和振兴三大球。田径、游泳、划船和足球、篮球、排球是国家奥运战略重点项目。要大幅度提高北京运动员进入国家奥运重点项目和国家队的人数。组织运动项目专项领导小组和重点攻关小组,围绕选拔、输送、训练尖子运动员,开展“一条龙”的系统化训练跟踪服务,逐步形成尖子人才群和人才梯队,形成集团优势,彻底扭转北京竞技体育在基础类和体能类运动项目上的落后局面。

  实施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到2010年形成10,000人以上的业余训练规模,调整和完善对18个区县100个重点运动项目点的布局,将区县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扩大为27所,市、区县两级政府继续加大业余训练经费的投入。发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骨干示范作用,在城八区和有条件的区县开展评选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工作。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体教联合,到2010年,建设10所大、中学校的奥林匹克青少年体育人才培训基地。以奥运项目和奥运人才的培养计划为重点,调整中小学体育传统校的布局,扩大体育传统校的数量,加强对体育传统校的专项训练指导工作。办好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为重点的北京市运动会。北京市运动会和各专项市级比赛要建立适应奥运重点项目布局要求的竞赛体制,完善各级选材制度和竞赛规则,形成青少年运动员选拔、培养、竞赛的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训练体系集约化管理。对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体系,要统一布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对运动项目“一条龙”的管理职能,简约管理层次,积极推进为奥运夺金计划服务的训练管理体制建设。鼓励区县体育单位、高校、企业以及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承办或共办高水平运动队,建立多元化竞技训练体系。与西部省市联合,积极扩大尖子选手的人才交流,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加强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建设,要根据现代化、综合性的原则,重点加强大兴芦城和丰台木樨园两大训练基地建设,促使北京竞技体育在2008年以前能够完成项目布局的调整,为优秀运动队提供国际水准的一流训练设施。

  (三)体育产业

  “十一五”时期,要紧紧抓住奥运经济发展期,大力推进北京体育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建立与首都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市场体系。体育和相关产业营业收入每年平均以15%的速度增长,力争2010年北京体育和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GDP的3%左右,使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为支柱的体育服务业成为首都文化型经济中的新增长点。

  1.构建体育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适合市场运作的体育运动项目经营活动。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网络体育、体育书刊、体育彩票市场。构建面向大众、服务消费、安全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加快体育市场立法工作,建立体育市场标准化管理体制,加强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优化体育市场发展环境,切实提高体育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市民的体育消费需求。

  广泛吸引社会投资,扩大体育企业规模和提高经营水平。推进体育资本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加强与国际体育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鼓励优质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整合体育产业资源,建立若干体育健身休闲,体育表演娱乐和体育用品营销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利用首都体育资源的优势和国际影响力,在重点区域建立“体育商务中心区”,吸引国内外体育组织和体育中介机构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提供商务和体育事务交流平台,力争形成辐射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国际体育商务中心区域。培育和吸引懂规则、会经营的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经纪人,活跃体育中介市场,推动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竞赛表演业的市场化。加强北京体育服务业与文化、旅游、媒体、商业、科技等产业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拓展体育服务领域,积极引导大众的综合性消费,开发具有体育特色的大文化市场。

  2.建立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域。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各区县区域功能的定位,在崇文、宣武、朝阳、海淀、石景山、顺义、昌平、密云等地区,逐步形成以体育特色为主,体育企业相对集中,体育经营规模较大,融健身、休闲、娱乐、观赏、旅游、购物为一体的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域。重点扶持崇文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和石景山“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CRD)体育产业区域的建设。探索体育休闲业与文化、旅游、信息、媒体、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结合的有效途径,突出体育特色,做大做强北京体育服务业。

  3.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2008年奥运会前每年举办2-3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培育2-3项市民喜爱和关注的品牌体育赛事。要配合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做好奥运会前各种热身赛事的筹办工作,用奥组委批准的商业化运作方式拉动北京的体育赛事经营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4.规范发行体育彩票。依据国家推进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改革的政策措施,做好北京体育彩票发行工作的调整转轨,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发行销售队伍的整顿培训。在国家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改革前继续规范体育彩票发行和销售工作。

  (四)体育设施

  “十一五”时期,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促进城镇与乡村、区域与区域、竞技体育设施与群众体育设施、公益性体育设施与经营性体育设施的均衡配置,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多样、设施配套、运营高效、服务完备的体育设施保障体系。

  1.发展目标

  (1)到2010年,要形成市、区县、街道三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从市体育彩票公益金中补助资金1.5亿元,重点完成区县体育中心建设,按配套标准建设区县级体育中心达到20个。切实加强新城、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规划和建设工作。到2020年,实现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人均0.6-0.7平方米的目标。

  (2)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社区体育设施争取逐步达到人均0.3平方米。

  (3)学校体育用地按照市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各级各类学校标准执行。

  (4)逐步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训练、文化教育、科研、医疗一体化的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完成大兴芦城和丰台木樨园两大市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基本建设,全面投入运营。

  2.推进体育设施园林化。规划新建公共体育设施,要结合城市景观建设和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推进体育设施园林化。建设以体育为特色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合竞技体育、军事体育、体育文化和体育教育功能,纳入国家开展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体系。

  3.完成2008奥运会的服务保障工作。按照北京奥组委对奥运场馆和辅助场馆的建设、改造、运营和赛后利用的要求,发挥北京体育场馆协会的作用,围绕奥运会赛事任务,协助北京奥组委为奥运会提供高质量的场馆服务和保障。

  (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十一五”时期,要大力推进北京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进步。北京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为指导原则,以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要求为依据,以北京体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动力,以整合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的社会竞争力为突破口,以促进北京体育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竞技体育集约化、群众体育社会化、体育产业市场化、体育协会实体化为目标,稳步推进、分类指导、逐步实施,

  2006至2008年为适应性改革阶段,工作重点是调查研究,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制定方案,抓好试点,重点突破,在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体育协会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2009年至2010年为突破性改革阶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包括竞技体育在内的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

  五、保障措施

    (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十一五”时期,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新时期北京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实行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能力。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认真研究解决北京体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加大对公益性体育设施的投入,增加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合法的体育权益。

  (二)发挥科技优势

  利用首都的科技资源优势,以“科技奥运”为指导,对2008年重大体育科研项目进行攻关,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对竞技体育的支撑能力。重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组织对发展北京体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研究。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加强科技信息的收集和发掘工作。及时了解国内外新的科技动态。要加大对体育科研工作经费投入。成立北京体育康复中心,提高对运动康复和科学健身的研发能力。

  (三)整合体育教育资源

  继续推进优秀运动队的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对中等职业体育运动学校的资源整合,形成新的、规模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发挥已有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体育运动学校优势,吸纳社会教育资源,扩建分校,办好品牌学校。改造整合北京市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为北京体育运动职业学院,提高教育和办学水平,更好地解决优秀运动队运动员进入高等教育的进出路问题。积极支持高等院校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充分发挥首都体育学院在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尖子人才方面的作用,探索竞技体育院校化发展模式。

  (四)实施奥运人才工程

  围绕服务奥运会,实施服务奥运体育人才工程。成立服务奥运体育专业人员培训中心,发挥协会作用,加强对服务奥运会的体育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体育人才尤其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引进机制,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形成吸引体育人才的良好环境,将引进体育人才纳入人才“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体育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加快体育人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成立体育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使体育人才的技能等级评定科学化、规范化。

  (五)加强体育法制建设

  以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为重点,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2006年以前,开展《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的普及宣传工作及制订配套文件;修订《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推动体育产业立法工作。依据《北京市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建立保护体育用地的有效机制,确保公共体育用地的社会需求。研究制定体育设施的具体管理办法,对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尤其是对公益性体育设施在规划建设上给予保护。建立北京市体育服务业标准管理体系,包括制定体育服务标准和从业规范、建立体育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形成适应标准化管理的体育市场执法监管机制。

  结合举办奥运会,加强对体育法律法规的普法工作,营造体育法治环境,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法律意识。

  (六)推进体育宣传工作

  配合实施“人文奥运”,开展文明体育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编写和出版一批关于奥运会比赛的常识性体育知识和奥林匹克知识普及读本。加强与各媒体的合作,从体育专业的角度把握宣传导向,普及体育知识,讲解赛场规则,宣传体育文化,培养观众礼仪。

  开展现代奥林匹克理念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种群众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发动市民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加强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在规划建设体育设施时,配套建设一批体育文化设施,包括体育文化宣传廊、体育书店、体育雕塑等。

  (七)规范体育社团建设

  围绕“礼仪北京、人文奥运”的主题,依托社会,规范建设,服务会员,促进体育社团组织的全面发展。2006至2007年对全市75个体育社团进行清理整顿。2008至2010年,建立“社会参与、民主自律,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加强市和区县两级体育总会的组织、制度和队伍建设,逐步使体育总会成为体育社团的管理机构,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体育文明的传播机构。突出民间体育组织的广泛性,使体育社团扎根基层,服务社区,为开展民间体育活动提供便利。适时规划建设北京体育社团大厦。

  (八)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加大政府投入,扩大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供给。重点按照国家加强社会领域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要求,对与群众健身需要密切相关的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给予倾斜。

  进一步开放各类体育市场,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鼓励社会、企业和国外资本在同等条件下积极参与北京体育市场竞争。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准入区别化的北京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加大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保护力度,鼓励各类体育组织和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者依法开发无形资产。实行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有偿转让,体育赛事组织者依法享有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调整和完善体育市场的税费征收政策。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