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工作 > 工作要点
2015年北京市体育工作要点
2015-03-10 14:11:48  |  北京市体育局办公室
字号:
分享:
打印

   2015年是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体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北京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乘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势、借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之力、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提升竞技体育的内在发展动力,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面持续发展。

  一、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责

  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制,立足全局、统筹兼顾,推动和促进部门协同的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机制,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健身多元共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做透做硬,部门协同做细做实,社会参与做大做强的“大群体”工作格局。

  1.制定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起草工作,力求法规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完成《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效果评估及第三次北京市群体现状调查和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研究制定《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召开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总结全民健身8项试点成果,形成经验并在全市推广。

  2.统筹城乡和人群类体育发展。新创建665个体育生活化社区,完成《社区建设与评定规范(体育生活化社区)》地方标准并在部分社区先行先试;创建52个体育特色村,研究制定《体育特色乡镇建设与评定规范》;支持推广工间操,开展妇女儿童体质状况研究,建设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筹备第十届北京市残疾人运动会,广泛开展区县老年人健身活动。

  3.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编制“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规划,制定《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管理办法》;推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提档升级建设,打造15分钟健身服务圈,开展全民健身设施“一区一品”评选工作;支持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和绿道建设,重点推进笼式足球、老年门球等专项场地建设,探索可拆装游泳池、冰上项目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

  4.强化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与服务。研订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的办法及评估标准,将适合由社会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加强枢纽型体育组织建设,发挥市区体育总会和人群类体育社团、市区体育社团、社区健身协会和健身团队的引领示范、公益服务作用,重点培育发展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体育协会等基层体育组织,争取“十三五”时期实现全覆盖。

  5.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精心组织群众体育国际品牌赛事活动,全力办好第十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第七届北京市体育大会等市级传统品牌特色活动,巩固推进“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推动就近就便、小型多样的“一街(乡镇)一品”活动开展;大力开展三大球全民健身竞赛活动,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登山、水上、攀岩、射击射箭、马术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健身休闲项目,推广武术、健身气功、健身操舞、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创编适合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加强京津冀三地体育交流,促进群众体育与文化、休闲旅游的融合。

  6.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与宣传。制定实施《体质检测站设置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体质测定机构;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医体结合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创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外服务、对内管理、省市交流功能;开办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开辟媒体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传播科学健身知识;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晋级机制,探索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报到制度,研究设立公益岗位,继续推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二、优化项目结构,稳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以完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体制改革,强化顶层设计,提升竞技体育的内在发展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制定发展规划,实施折子工程,形成本市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以鼓励引导社会办项目为有效手段,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管理模式,推进竞技体育纵深发展。

  1.落实推进新周期备战工作。继续落实“1617”备战工作计划,制定备战工作组织管理办法,定期对训练单位备战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不断提高备战工作实效性;制定重点项目提升计划,保障重点项目优先发展,提高天津全运项目夺金把握;利用训练间歇期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和轮训,实施精英教练员计划,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加强运动员分类管理,实施重点运动员培养和保障的英才计划,提高运动员梯队的厚度;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科研攻关和保障工作,不断提高科研力度和质量。

  2.完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制定“十三五”时期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及各重点项目发展规划,完善二级运动班训练管理体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配合相关部门探索运动员和教练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订、完善人才引进、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医疗保险、文化教育和竞技体育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与测试工作,逐步完善体能测试数据库。

  3.组织参加国内外重要赛事。着力提升本市备战里约奥运会的竞争实力,力争更多运动员和教练员入选国家集训队并抢占主力位置;协助国家队做好北京田径世锦赛的组织备战和参赛工作,力争京籍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组团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锻炼和储备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加强对训练基地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队伍培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强化运动队组织、制度和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各项目科学训练水平;完善基地硬件设施,改善场地设施器材、住宿、膳食条件,优化后勤服务管理;加强体能、医疗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研保障水平。

  5.加强三大球和冬季冰雪项目建设。继续深化职业体育改革,推进男女排和女足俱乐部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设,与国安俱乐部、首钢俱乐部、北汽俱乐部和市教委以及首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本市传统项目学校积极合作,加强三大球全运会队伍建设;以申办冬奥会为契机,整体规划和建设北京冬季冰雪项目。

  三、努力深耕细作,拓展青少年体育的广度和深度

  以加速体教融合、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为核心,以推进青少年体育制度化长效化为目标,以促进青少年优秀后备人才成长为己任,创新青少年体育工作模式,不断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开创新局面。

  1.由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过渡,凝聚体育和教育部门合力。在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共同愿景下,通盘考虑安排部署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密切加强市区两级体育教育部门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定期和不定期会商协调机制,研究出台青少年体育相关政策文件,整合资源,逐步实现青少年体育教育职能部门的无缝衔接。

  2.由顶层设计向完善体系过渡,发挥青少年政策制度的引领作用。研究制定5项青少年体育政策制度的实施细则,指导各区县因地制宜研究和制定适合本区域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逐步形成国家、市、区县层次分明又融会贯通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管理体系及后备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研究制定2018年北京市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建立各业训项目单项指导委员会,统筹谋划项目发展,形成一条龙专业指导机制。

  3.由全面布局向精细管理过渡,开创青少年三大球发展新局面。命名第三批三大球重点示范校,基本完成全市三大球基层网点校和重点示范校的项目布局;进一步明确基层网点校和重点示范校的资金扶持标准和绩效考评办法,完善青少年三大球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组织开办市级青少年三大球训练营,组建北京市三大球少年队,强化训练,不断提高本市三大球青少年业余训练水平;继续推动开展“球星进校园、学生进基地”系列活动,尝试在职业联赛开赛前举办青少年垫场比赛等新模式,增强青少年三大球的发展活力。

  4.由一个开放向两个开放过渡,扎实推进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工作。核查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情况,强化第三方机构调查评估,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开放意识;明确区县体育局的开放监管责任,不断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水平;落实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卫生局际联席会议职责分工,积极探讨、研究制定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周边学校开展课内外体育活动优先提供条件的指导意见,推动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向学校和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5.由课程教学向专项技能过渡,提升业余训练和体校教师能力水平。切实抓好本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和管理,发挥基地的龙头作用,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组织实施《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三年培训计划》,启动“百千计划”,在全市业训层面推荐选拔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全市业训人才库,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实际操作和专项技能培训,并积极组织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相关培训。

  6.由多头赛事向统筹赛事过渡,整合全市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与市教委协商,对两部门原有青少年体育赛事进行合并和优化,规范赛事名称、参赛范围、竞赛规程,使全市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组织参加全国业余体校比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比赛、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全国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展示大会和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京澳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和京津冀传统校田径、游泳项目交流赛及青少年学生三大球协作赛;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赛事活动。

  四、借助政策东风,推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努力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环境,既保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和公益性体育事业发展,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创造活力。

  1.强化体育服务业,发展首都特色体育产业。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意见》东风,以政策为导向,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以三大球为切入点,出台本市实施意见;以北京申办冬奥会、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契机,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传媒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管理工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首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2.强化省市协同互动,促进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相关部门以及天津、河北体育部门的沟通、协调,抓紧落实《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市场协同开发、赛事活动举办、人力资源培训等工作,从空间上合理布局,形成有分工、有特色、有优势、有品牌的体育城市群体;研究制定《北京市冬季体育项目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2年)》,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激发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拉动体育消费。

  3.强化统筹协调机制,全力筹办北京田径世锦赛。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将于8月22日至30日在京举办,市体育局将牵头完善“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运行机制,严格落实组委会责任,严格统一指挥,严格督促检查,形成上下贯通、内外衔接、协调运行的工作格局;认真做好世锦赛及测试赛的筹办工作,服务好参赛代表团、新闻媒体和赞助商,尤其在志愿者招募、观众组织方面寻求相关区县支持配合;承办好国际田联一系列重要会议,进一步增进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沟通交流。

  4.强化赛事造血功能,活跃北京竞赛表演市场。办好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界锦标赛、北京国际长跑节、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NBA中国赛、世界单板滑雪赛等重大赛事以及三大球职业联赛、全市青少年锦标赛等国家和市级常规赛事;积极申办2017年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和2019年篮球世界杯赛,引入更多优质赛事品牌尤其是冬季项目比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支持体育赛事,增强赛事的“自我造血”功能,拓展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空间。

  5.强化产品运营能力,确保北京体育彩票市场健康发展。以“11选5”彩票产品为抓手,增机扩点,填补乡镇市场空白;加大实体渠道扶持力度,提升专卖店软硬件水平;提高系统运维及安全防控水平,提升信息管理能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确保完成实体渠道销售任务,并根据总局规定稳妥开展非实体渠道业务拓展工作。

  6.强化政府监管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依法治体的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研究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实时、常态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在部分区县建立高危项目体育经营单位实时监控系统,制定高危项目行政管理工作规范;积极开展区县体育局执法人员培训,针对体育经营单位的不同特点,组织开展各类执法检查活动。

  五、助力申办冬奥会,积极谋划推广冰雪运动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关于申办冬奥会的重要指示精神,借助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契机,大力普及冰雪项目,动员社会组织开展系列赛事活动,为营造良好的申奥氛围、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各行业系统及部门优势,广泛调动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利用和开辟北京市冰雪运动资源,广泛开展冬季体育项目竞赛,举办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冬季文化体育生活。

  2.坚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的原则。尽快提升本市竞技体育冬季项目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促进本市奥运会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均衡发展;加强冰雪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全力推动本市青少年冬季体育活动建设。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原则。突出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广泛发动、自愿参与的原则,满足广大群众对冬季项目健身运动的需求;充分发挥首都经济圈辐射作用,打造京张沿线体育文化旅游带,促进两地在体育设施、赛事活动等方面的互动联通,培育体育消费主体。

  4.坚持整合资源、节俭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北京冰雪场地、设施和公园冰面等资源,组织开展冬季体育赛事和群众活动;既要从实际出发,实施分类指导,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场地问题,又要从发展冬季体育运动的全局出发,对项目布局、公共服务、体育产业等方面作出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