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工作 > 工作要点
2014年北京市体育工作要点
2014-03-03 14:12:34  |  北京市体育局办公室
字号:
分享:
打印

  2014年是新周期布局全面展开之年,也是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改革规划》攻坚之年,更是提升北京体育整体实力关键之年。做好2014年北京体育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2014年北京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核心,以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主线,以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申办冬奥会、举办市运会、备战新周期、筹备田径世锦赛为重点,努力破除阻碍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大胆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创造新业绩,实现新跨越。

  一、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大群体”工作格局

  以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主线,深化以人为本,重视群众个体参加健身获得健康的切身需求;深化贴近基层,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活动;深化求实创新,重视提高健身质量和惠民实效。

  (一)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实施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开展区县群众体育工作业务考核,启动北京市第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研,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和北京市第四次市民体质监测;制定体育生活化社区和体质检测站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地方标准,申报健身步道建设标准,探索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标准。

  (二)推动体育社团组织体系建设。加强群众体育组织政策研究,探索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新途径,逐步构建以市体育总会、区县体育总会和人群类体育社团、社区体协为基础的三级枢纽型体育社团组织网络体系,市级体育社团、区县级体育社团、健身团队为基础的三级单项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体育社团实体化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

  (三)统筹城乡体育发展。以体育生活化社区为平台,探索社区体育管理与运行机制新模式,创建660个体育生活化社区并进行扶持,推广体育生活化社区体质促进项目和社区优秀健身项目;创建50个体育特色村,研究特色乡镇评选标准,建立体育特色村评估体系;在部分区县开展体育生活化社区、体育特色村等8项试点工作;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质量和上岗率,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及其他新媒体,广泛传播科学健身知识,不断提升群众科学健身意识。

  (四)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扶持175处专项全民健身活动场地,新建15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研制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管理系统;加强对区县全民健身工程器材更新及日常维护检查工作的监督检查;与市园林绿化局合作建设100条健身步道,配合市区有关部门做好市级绿道建设,扶持建设示范性全民健身登山步道。结合区县设施建设特色,打造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一区一品”,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五)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组织好“全民健身日”等全国示范活动,举办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和谐杯”乒乓球比赛和第六届北京市体育大会;开展群众性国际品牌赛事活动以及市级传统品牌和“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开展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日常健身活动,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育休闲活动;实施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乡镇、社区、农村和其它组织中全面实施;开展人群体育健身活动,组织举办第四届北京市直属机关运动会、第九届北京市少数民族运动会、第九届北京市残疾人运动会。

  二、积极推进新周期战略部署,开创竞技体育新局面

  在原有项目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构,突出我市奥运全运重点项目建设;以“1617”任务实现为目标,调整组建项目队伍,合理配置竞技资源;以规划、制度和政策制定完善为先导,改革创新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推动新周期基础建设年各项工作开展,提升北京竞技体育发展内在动力。

  (一)制定“1617”行动计划。研究制订2016年里约奥运会目标任务,力争使北京籍运动员成绩贡献率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研究制订2017年天津全运会目标任务,力争保持在全国竞技体育成绩先进行列。

  (二)规划调整新周期项目布局。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改造弱项”为原则,进一步优化项目设置、项目结构和项目分布,确定各训练单位人员、编制的调整方案;打造奥运强项,巩固提高传统优势项目,形成核心竞争力,挖潜提升一批弱势项目发展水平,调整促进社会力量承办运动项目的发展方式;以申办冬奥会为契机,整合资源,对北京冬季冰雪项目进行整体规划。

  (三)完善竞技体育制度建设。制定各单项项目发展规划,调整二级运动班训练管理体制;借鉴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运动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订、完善人才引进、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竞技体育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提升“三支队伍”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细化本周期科研工作目标与任务,推动体能训练与测试,编制项目体能训练方案。

  (四)加强三大球建设。加大对三大球项目的倾斜力度,研究三大球训练基地建设问题;研究解决三大球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的选材招生、学籍管理、伤残保险、福利待遇、职业培训、退役安置等瓶颈问题;梳理和总结国有企业支持三大球的“北京模式”,调动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三大球建设,逐步建立对职业队伍的考核制度,以奖代补,促进职业俱乐部健康发展;组织好三大球运动健身系列活动。

  (五)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加强训练基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复合型团队;提高硬件设施水平,改善场地器材、训练环境、住宿条件、膳食条件,优化后勤管理,保障训练实施,进一步提升训练质量。逐步健全科研设施、科研服务以及科研人员配备。

  三、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筑实后备人才基础

  以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增强青少年体质和改革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办好第十四届市运会,加强青少年三大球、业余训练管理重点工作,努力破解学校体育设施与公共体育设施“两个开放”、深化体教结合等发展难题。

  (一)完善青少年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关于加强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奖励办法》、《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北京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管理办法》以及区县业务考核标准和实施办法,会同有关部门调研论证《北京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指导区县制定适合本区域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逐步形成国家、市、区县层次分明、融会贯通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管理体系。

  (二)全力办好第十四届市运会。节俭办赛、开创新风,科学合理调配各种资源,检验我市体育后备力量的训练水平和训练成果;严谨细致制定竞赛规程,重点抓好运动员资格审核,全力办好市运会预赛、决赛,严禁使用兴奋剂以及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统筹协调组织青少年体育竞赛,举办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业余体校比赛,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和鼓励体育协会和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赛事活动,为青少年搭建广阔竞赛平台。

  (三)打造青少年三大球亮点。加强三大球政策调查研究,强化对区县进行相关政策的解读和指导;深入研究重点示范校的资格审定、资金分配、责任义务等相关问题,完善青少年三大球“3+3+3”基层网点校和“1248”重点示范校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推动“球星进校园、学生进基地”系列活动,尝试在职业联赛开赛前举办青少年垫场比赛等新模式,努力体现青少年三大球的首都特色和时代特点。

  (四)加强青少年体育管理。加强对区县竞技体育的管理和指导,完善区县竞技体育布局;深化体教结合,规范“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管理工作,加强各级各类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奥林匹克基地校建设,结合“1617”工程的实施,升级完善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筹建全市各项目体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全市体育专业指导培训,建立以一线队为龙头,二级班、业余体校教练员和传统校体育教师为一体的长效培训机制;开展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儿童青少年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调查工作,编写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课外体育锻炼实用手册。

  (五)同步推进体育设施“两个开放”。加强与发展改革、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协作,研究《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推动区县履行开放主体责任,推动开放校经费补贴落实,推动公众责任险等相关保障措施出台,发挥奖励资金的引导作用,提升全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落实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卫生局际联席会议职责分工,探讨研究公共体育设施向周边学校开展课内外体育活动优先提供条件的指导意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学校和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四、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释放体育经济能量

  准确把握首都发展阶段特征,体育产业按照“保障基本、引导中端、放开高端”的思路,注重当前与长远、点与面、创新与继承相结合,为首都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以强化落实体育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线,加强体育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一)提升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文件精神;完善《北京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和《北京市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管理办法》,研究细化体育产业土地政策,落实《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协议》;做好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工作;新创建1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或示范项目,征集市级产业示范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力争完成1家体育企业上市前期准备工作;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二)加强产业融合力度。充分发挥体育组织和中介机构在体育产业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活动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与文化、旅游、会展、科技、教育等相关产业互动,着力打造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具有首都特色的体育产品,形成结构优化的复合型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三)打造和巩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办好2014年世界男子冰壶锦标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全力筹备北京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开展《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修改调研工作,强化竞赛管理职能,加强对赛事的审核、评估、监督和管理,科学编制竞赛计划,统筹协调赛事布局,着力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国际品牌赛事,形成稳定的工作框架,力争做到每月有亮点、每季有精品、每年有大赛;厉行节约,高效务实,提高群众参与比赛程度,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逐步实现赛事由“靠政府输血”到“靠市场造血”。

  (四)确保体彩销量稳中有升。丰富体育彩票产品结构,筹建体育彩票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区域经理制度;切实加强体育彩票实体渠道建设工作,稳妥推进非实体销售渠道建设;加大系统建设维护力度,提高产品运营能力和维护水平;通过公益性宣传推广和市场化营销措施,打造体育彩票品牌形象。

  (五)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建立实时、常态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认真做好高危项目行政许可,重点开展游泳场所的行政许可工作,做好体育类民办非企业的审查工作;制定体育经营单位安全运营管理规范地方标准,配合市安委会推进体育经营场所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五、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创新,力求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一)做好顶层设计。全力配合市人大《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修订调研和论证工作,坚持“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克服行政思维,解决好立法、执法、守法相脱离的问题,力求法规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引领改革进程,推动科学发展;配合市人大完成全市执法大检查,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开展《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修改调研。

  (二)策划专题宣传。找准深化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与体育宣传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结合部门和区县需求,策划系列专题宣传活动,主动推介、宣传北京体育重点、热点工作;加强全民健身活动、体育惠民工程宣传推广,营造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举办北京市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媒体推介会,实现“北京体育”品牌的高曝光度,探索体育事业与宣传媒体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

  (三)深化制度改革。准确把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向和任务,围绕首都体育发展的需求,统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健全干部管理体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联合高校建立培训基地,加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力度,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发挥财政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化机关事务管理改革。

  (四)加强组织建设。全面深入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和党员干部队伍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相关制度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加大“三重一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

  六、积极推进冬奥申办工作,助推“中国梦”实现

  2021年将迎来建党100周年,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北京联合河北省张家口市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利于推动冬季运动的开展,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有利于京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统筹协调共同发展;有利于综合治理华北地区的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利用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北京将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体育赛事和大众休闲健身等体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文化创意、旅游、信息、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我市将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北省共同努力,会同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完成国际奥委会申办城市调查问卷,开展申办工作,为进入候选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