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工作 > 工作要点
2012年北京市体育工作要点
2012-02-09 14:14:22  |  北京市体育局办公室
字号:
分享:
打印

  2012年是我市参加伦敦奥运会的决战年和备战辽宁全运会的关键年,也是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改革规划》的重要一年。全市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群众体育组织和体育设施建设有新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有新实效;全力以赴备战伦敦奥运会和辽宁全运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新突破,竞技体育实力有新提升;优化升级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消费有新举措,体育产业投资多元化取得新进展;大力弘扬和深入践行“北京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快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一、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努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以坚持服务民生为重点,强化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大幅增加全民健身工作的经费投入;根据《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任务分解方案,对相关委办局和区县进行督查,推动履行分工职责。二是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三是推动“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区”、“国家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试点工作。

  ——传承体育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一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结合民族传统佳节,打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体育健身活动。二是推广普及围棋、象棋、空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及中华武术、柔力球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体育健身项目,以艺术表现形式传播体育文化。

  ——广泛开展100项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一是督导首批、继续创建第二批北京市“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鼓励、支持区县体育部门和各行业、系统开展“一街一品”、“一乡一品”全民健身活动和具有行业特色的健身活动,提高国际品牌活动的组织水平和影响力。二是以纪念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60周年为重点,组织全市体质测试日活动,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开展十大公园体育主题日、十条健步行路线健步走等活动。三是组织开展适合不同年龄和人群、体现城市活力、贯穿全年的市级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继续举办第四届北京市体育大会、第六届“和谐杯”乒乓球比赛等传统品牌赛事,依托单项体育社团组织开展十大项目社区赛事活动,推广普及优秀健身项目。四是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五是做好第五届全国体育大会、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筹备和参赛工作。

  ——加快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一是在具备条件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40个篮球场和网球场、15个乒乓球长廊、10片笼式多功能球场、10片棋苑和5个门球场,创建15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26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2007年建设的300个全民健身工程进行更新。二是引入第三方社会调查研究机构,对全民健身设施进行普查和满意度调查,建立全民健身设施档案。三是推动“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基地”二期工程规划建设,指导试点区县做好核心区健身设施规划和建设。

  ——加强全民健身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一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7000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充分发挥北京市体育志愿者联合会的作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结对子帮扶行动。三是发挥市体育总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加强体育社团服务和管理,健全社团组织体系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区县体育总会、人群类体育社团的作用,创建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探索多种社团实体化发展道路。

  ——创新发展,突破难点,努力提高市民体质。一是加强市民体质科学研究,固定场馆、固定测试队伍免费开展市民体质测试,举办街乡、区县、市级体质测试趣味运动会。二是开展日常体质测试,进行跟踪测试和科学健身干预。三是举办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体育与健康专题论坛,推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向基层延伸。四是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组织职工、学生等人群体育锻炼达标活动,发挥体育锻炼证章、证书的激励作用。

  ——统筹城乡体育、各人群体育协调发展。一是大力推进社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创建632个体育生活化达标社区。二是积极拓展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体育服务功能,创建38个体育特色村,推广试点经验。三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师及区县传统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建设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球类活动场地,为青少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创造场地条件;继续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对开放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行评估和奖励。四是充分发挥市相关部门、单位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统筹规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社区居民、农民、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人群体育工作协调发展。

  二、全力推进“1213夺金工程”、“1617人才工程”,稳步提升北京竞技体育水平

  ——重点保障,集中精力,做好奥运参赛工作。对已基本确定入围国家奥运会队伍的重点队员,全面保证其在国家队的稳定地位;积极做好有可能最后入围运动员的工作;对参赛运动员和承担奖牌任务的重点队员,实施专门的保障措施。努力实现奥运会目标任务,为辽宁全运会奠定良好基础。

  ——科学训练,狠抓质量,全面提升全运会竞争实力。既要看到辽宁全运会的严峻形势,增加危机感和紧迫感,又要坚定信念,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锲而不舍,全力以赴抓好备战。突出狠抓训练质量和效益,狠抓基础体能类和集体球类两大战略要点,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队员的训练质量、教练员承担训练比赛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加强项目带头人建设,发挥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的作用。

  ——统筹规划,推动改革,加速提升“三大球”项目水平。深入分析研究我市“三大球”项目发展环境和发展要素,推动“三大球”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加速提高项目运动技术水平,扩充后备人才队伍,把我市“三大球”逐步打造成为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充分调研,深入论证,开展北京竞技体育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开展调研,充分征求训练单位领导、训练管理干部、相关教练员和总局相关部门、体育专家、社会学者等各方面意见,努力建立发展目标定位清晰、项目布局结构合理、分级分类管理明确的北京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优胜劣汰,科学布局,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围绕打造与首都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竞技体育项目,构建立足北京竞技体育发展实际,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项目发展格局。对优势项目和重点项目在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科研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弱势项目进行合理调整,实现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和项目布局的整合优化。

  ——畅通渠道,完善机制,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一是成立青少年体育管理机构,统筹指导和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二是逐步改革市运会竞赛体制,进一步加大奥亚全战略对市运会和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大投入、快发展,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竞赛体系和评价体系。三是以二级运动班建设为主导,加强二级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考核机制,提高训练质量和成材率。四是以区县业余体校建设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业余训练为补充,以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依托,有效整合体育、教育优质资源,推动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科学管理,加强保障,认真做好体育教育与科研工作。一是做好市级科技计划储备项目申报、立项和局管课题的组织管理工作。二是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有关文件精神,提高局属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运动员再就业后职业生涯设计创造条件。

  三、落实发展体育产业各项政策,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加快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细化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

  ——加强产业宏观指导,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规划政策和法规体系。研究制定重点项目扶持政策;加强体育市场的监管,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保障环境。

  ——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计划、标准,完善申请程序和审定制度;加强对企业引导资金的监管和评估,保障引导资金的效能和安全,切实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

  ——着力打造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相符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体育产业,发展“专、精、特、新”的体育企业。适时成立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协会,引导社会力量,坚持多样并举,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推动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建立。

  ——构建多层次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健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化运营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体育赞助和市场开发,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加强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履行监管职责,建设长效、常态的市场监管体系和机制。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的分级分类管理;认真做好“高危项目行政许可”工作的准备工作;研究制定健身行业运营规范,规范企业的安全行为。

  ——完善产品结构,稳步推进体育彩票销售网点扩点工作。挖掘产品潜力,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强专卖店形象建设;在确保安全运营的前提下,稳固体彩市场份额,保持销量持续增长;提高科学经营和管理水平,加快市场监察体系建设。

  四、继续举办国际高水平赛事,提高北京的国际体育影响力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赛事市场化程度。做好统筹协调服务工作,梳理赛事项目,将部分赛事下放给有条件的区县和竞争力强的企业举办,调动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

  ——重点办好2012年场地自行车世界杯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北京国际长跑节、中国网球公开赛、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北京马拉松赛、北京世界单板滑雪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推进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筹备工作。

  ——积极利用北京奥运遗产和办赛优势,加强与国际相关体育组织的联系,引进适应首都发展需要的国际体育赛事,创立一系列自主品牌项目赛事。

  ——继续做好市级竞赛管理和全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棒球、垒球等联赛北京赛区工作。组织好裁判员选拔、培训、考核、审批、选派等各项工作。

  五、加强基础和保障工作,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继续配合市人大等有关部门开展《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修订工作;启动《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市、区县两级体育法制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做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改革规划》的贯彻实施工作,分解任务、细化措施、加大规划宣传和贯彻力度。

  ——有效组织体育宣传工作。建立全民健身宣传长效机制,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开设社区体育栏目,开展市民喜爱的健身项目、活动等评选活动;积极主动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北京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官方网站建设,开通体育局政务微博。

  ——继续推进基本项目规划和建设。做好体育场馆的开放管理工作,继续推进体育场馆信息网站建设和健身一卡通项目推广的后续工程,启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编制体育行业发展中急需、适用的标准。

  ——继续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体育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加大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梯队结构,重视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创造风清气正、各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深入开展“北京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运动员、教练员和干部职工实践“北京精神”的责任感,夯实思想道德基础,不断提高“北京精神”在首都体育行业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拓展反腐倡廉教育形式,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健全行政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坚持教育引导、严格自律和加强监管相结合,加强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深化政务公开,加大“三公经费”公开,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