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工作 > 工作要点
2011年北京市体育工作要点
2011-02-24 14:15:40  |  北京市体育局办公室
字号:
分享:
打印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起始之年和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关键一年。全市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紧密结合,按照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健康城市的新要求,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发展,加强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在重点工作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大力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构建较为完备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报市政府,以市政府名义颁布《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认真做好检查督导工作,组织好《全民健身计划》和《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实施启动和宣传;在市政府法制办和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的指导下,做好《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的修改调研工作;以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政府规划为重点,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以“三纳入”带动“多纳入”,逐步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政府部门目标管理体系和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等。

  ——提高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化程度,统筹各人群和城乡体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网络的作用,创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推动体育社团发展;继续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工间操活动,加大非公企业职工开展工间操力度,推动职工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开展60个体育生活化社区的达标工作;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开展体育工作“六进乡镇”和体育特色村镇评选活动;加强全市健身气功的推广普及和规范管理工作,力争站点数量达到500个。

  ——强化全民健身设施规划建设和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全民健身设施,特别是专项球类场地;继续推动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逐步发展社区体育健身中心,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社区健身俱乐部;建立全民健身设施档案系统,构建规模大、水平高、服务佳、管理好的四位一体新格局;采取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的模式和评估检查、表彰奖励的方式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

  ——广泛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进“体育生活化”进程。打造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化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如突出体现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和特色的台球、桥牌、体育舞蹈、山地徒步等项目,展现本市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的体育节、体育大会、传统项目比赛、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现各区县特色和风采的“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工作。着力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晋级、注册管理工作,统筹发展组织管理型、技能传授型社会体育指导员6000人,开展技能交流大赛,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完成第三次北京市民体质监测公报和监测报告,尝试在有条件的行业中建立二级体质测试站,继续开展“全民健身科学大讲堂”,探索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科学健身指导工作;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骨干,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为引领,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和服务范围,利用“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大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积极配合市教委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增强青少年体质;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筹备成立北京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强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交流、宣传工作;不断加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扶持力度,组织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赛事活动。

  二、全面推进“1213夺金工程”,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

  ——重点抓好2012年奥运入围工作。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竞技体育备战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使备战工作常态化;及时了解把握国家队参赛信息、选拔方式、队员状况、组队动态等,确保重点尖子队员在国家队占据有利位置。

  ——强化2013年全运会队伍建设。以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加强对训练过程的监控管理,提升参赛水平和夺牌能力;用好一批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业绩突出、年富力强的教练员,帮扶一批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发展潜质的年轻教练员;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改善训练条件,提高运动员营养补贴标准;做好体育科研攻关与应用科研课题;加大反兴奋剂工作力度,净化竞赛环境。

  ——加快推进“三大球”项目和“基础大项”的发展。优先发展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三大球”项目和处于重要地位的“基础大项”,在人才引进、科研攻关、器材装备、外训外赛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寻求突破;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对实行职业化的项目,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俱乐部“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启动“1617人才工程”。着眼2016年奥运会和2017年全运会,对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体系进行布局调整,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强化对运动项目的纵向管理职能,处理好项目发展周期和人才培养周期的衔接关系;改革青少年训练竞赛体制,促使纵向一、二、三线的人才链条配比合理;做好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组队和参赛工作,达到发现和培养优秀后备人才,推动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目的。

  ——加快“体教结合”步伐。积极推进与市教委的全面合作,落实与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的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研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打造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建设。

  三、梳理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结合《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联合相关委办局和部门共同成立工作小组,推动市政府出台“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逐步完善落实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促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步伐。

  ——在审核、使用和管理好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同时,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促进引导资金管理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障引导资金管理使用的高效和安全,切实发挥该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积极与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合作,加强对我市体育产业功能区的调研,研究制定功能区认定管理办法,明确功能区优惠政策,加快重点功能区的建设和发展。

  ——在防范体育彩票销售风险、确保安全运营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扩点工作,开拓销售新渠道,加强网点形象建设,保持销量持续增长。

  ——做好体育产业发展和市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部署2010年北京市体育产业的统计工作;完成《北京市滑雪场安全运营标准》;推动成立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行业协会。

  ——履行政府监管职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设长效、常态的市场监管体系和机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做好《全民健身条例》中行政许可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整合体育赛事资源,打造十项品牌赛事

  ——对体育赛事进行整体性安排和布局,集中主要力量办好若干富有北京特色、竞技水平突出、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全力做好2011年举办的场地自行车世界杯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北京国际长跑节、国际排联沙滩排球中国大满贯赛、北京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中国网球公开赛、首届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北京马拉松赛、首届世界智力精英运动会、世界单板滑雪北京赛等十大赛事组织工作,均衡考虑各区县赛事资源,逐步提高赛事举办的市场化水平。

  ——积极申办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体育赛事。利用奥运资源和北京市办赛优势,与相关国际体育组织积极洽谈,创立一系列自主品牌项目赛事。同时,加强基础调研和反复论证,尽快建立起一套规范、科学的国际大型赛事长效组织机制,吸引更多世界级体育赛事落户北京。

  ——规范赛事审批程序。认真审核,明确体育竞赛安全管理责任;做好裁判员培训、考核等工作,对比赛期间的赛风、赛纪和裁判员执法等情况加强监督检查。

  五、求真务实,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促进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级体育部门要通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党代会及其全会精神,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为发展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思路,增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在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上求实效,在服务基层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上求实效,在打造诚信体育、树立体育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上求实效。要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抓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共同推动首都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