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049号党派提案的答复意见
2023-11-15 15:09:20  |  北京市体育局
字号:
分享:
打印

台盟北京市委: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冰雪产业,助推首都经济发展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商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冰雪运动相关标准规范不断建立健全

  一是完善冰雪运动赛事标准。近年来,研究制定了群众性冰雪运动赛事标准,完善了群众业余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二是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场馆标准化建设。2018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牵头会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河北省及天津市相关部门组织完成了第一部工程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标准,即《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标准实施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河北省住建厅分别完成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等6个冬奥雪上场馆的绿色三星级设计标识的评价和发放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国际标准的申报工作。三是持续推进校园冰雪标准化建设。研制《北京市冰雪运动校园辅导员任职条件》《北京市冰雪运动校园辅导员培训冰球运动教学大纲》《北京市冰雪运动校园辅导员培训滑冰运动教学大纲》《北京市冰雪运动校园辅导员培训高山滑雪运动教学大纲》《北京市冰雪运动校园辅导员培训越野滑雪运动教学大纲》等,不断推进校园冰雪运动水平提升,促进校园冰雪运动发展。

  (二)冰雪场地设施供给不断丰富完善

  一是编制《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目前18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冰面数量达到49块,超额完成2022年目标。二是用科技赋能冰雪产业。在训练装备的研发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新兴技术,将国际与国内相关数据信息转入并融合,提升训练效果和运动场馆等体育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三是保障冰雪产业和冰雪运动配套服务设施用地需求。积极将奥运主题与景观、文化、商业充分融入结合,鼓励利用公园、学校、广场以及现有运动场馆、老旧厂房等室内外场地建设冰雪运动场地,优化场馆功能布局,建设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品牌赛事地区。同时,结合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和周边文旅资源打造冰雪主题文旅集群。

  (三)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用好“一场一策”,召开座谈交流研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各场馆建设单位及相关运营单位,通过书面及座谈方式,对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19个场馆(8个竞赛、5个非竞赛、3个独立训练馆、3个其他配套)逐个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二是发挥属地优势探索冬奥场馆复合化利用。各区根据各场馆定位和赛后利用需求,结合区域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工作。例如,石景山区拟利用首钢滑雪大跳台开展国际专业培训,举办极限潮流赛事、开展音乐节、文娱演出、首发首秀等活动,打造首钢园区活力释放聚集地;首钢冰球馆将结合文旅体育发展需要承办国际、国内、北京市冰上赛事,并推动体育与文化娱乐活动融合,承办篮球、拳击、电竞、商演、品牌发布等活动;延庆区积极利用高山滑雪、雪车雪橇中心成为国际赛事的主要承办地、训练地,提升冰雪体育大众消费水平,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打造“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和最美冬奥城;海淀区、朝阳区等也结合场馆利用需求和各区体育文旅产业发展推进探索各辖区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方式。

  (四)冰雪竞赛表演市场繁荣发展

  一是群众冰雪活动广泛开展。连续成功举办九届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累计举办各类活动3.2万余场、超6753万人次参与,培养冰雪社会体育指导员2.8万名。加强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合作,制播空中大讲堂冰雪专题课程770余期,受众超2.3亿人次。每年举办市、区级冰雪活动超过4000场。其中,“一区一品”冰雪活动约3300场。每年举办的北京市体育大会也涵盖滑冰、滑雪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二是竞技冰雪赛事不断丰富。近年来,瞄准冬奥练兵,成功举办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冰壶世界杯总决赛等21项重大冰雪赛事。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联系,与国际冰壶联合会签署在国家游泳中心设立“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协议,与国际雪车联合会签署未来五年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举办世界杯、亚洲杯等赛事合作备忘录,高山滑雪世界杯、短道速滑世锦赛等国际赛事申办积极推进。三是青少年冰雪赛事提质升级。2018年创新举办首届北京市冬季运动会,总参与人次达到6.24万。连续举办北京市青少年冬季项目锦标赛、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等青少年品牌赛事活动。四是开展冰雪进校园活动。每年组织各类上冰上雪、旱地冰雪等冰雪进校园活动。2023年,开展“冰雪向未来”北京市中小学生冬奥场馆奥林匹克教育系列活动。

  (五)冰雪产业实现跨越式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宣贯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改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设计水平和竞争力,积极推动冰雪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重点在食品、服装、工艺美术等领域创品牌、推精品。涌现出康比特、探路者、工美集团等助力冰雪体育产业和保障冬奥的重点企业。二是鼓励发展冰雪运动装备,积极开发VR头盔、VR眼镜等创新设备产品。推动并扶持冰雪训练装备的研发,结合国家开展冰雪装备补短板工作,成功推动阿比特(北京)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了全世界首款专利科技产品DISK3D圆盘滑雪机,为滑雪运动员提供无限真实雪道。15台超大综合训练跑台在北京二七训练基地、承德坝上雪上训练基地、河北涞源跳台滑雪训练基地、河北张家口长城岭训练基地安置并使用。三是聚焦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结合区域优势并融合相关产业发展打造“体育+”产业链。以延庆区为例,拟以中关村延庆园等产业、科技园区规划为空间载体,集聚体育文旅产业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体育产品测试研发、智慧赛事运营等领域,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打造科技创新产业链。同时,在新城范围内以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引进专业体育人才,承接和转化体育科技成果,打造产学研联合体以带动产业发展。四是推动冰雪产业协同发展。近两年,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北京、河北两地经信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张家口、延庆两地的冰雪装备产业园区的规划及建设,各自均有数十家冰雪装备企业进入,北京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研制的冰雪装备已在张家口赛区成功应用。2022年12月9日,联合延庆区在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举办北京市冰雪文化旅游季暨延庆区第37届冰雪欢乐季启动仪式,发布了8条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线路。

  (六)后冬奥时代冰雪消费不断升级

  一是举办北京冰雪运动消费季活动,以“双奥之城 畅享冰雪”为主题,联合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朝阳区政府,在国家速滑馆举行2022-2023北京冰雪运动消费季启动仪式。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冰雪赛事活动、研制并发布北京冰雪消费地图和健身消费地图、举办冰雪冠军公益课、组织冰雪消费专题推介活动等内容,充分利用冬奥场馆,推动全市冰雪运动持续发展,促进冰雪消费。二是举办2023北京冰雪消费节,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通州区政府联合主办“2023北京冰雪消费节”,以“乐享冰雪精彩、点燃美好生活”为主题,聚合冰雪产业资源,搭建“1+N+4”活动框架,即以1场冰雪消费节启动活动为起点,联动N个商圈线下互动展销活动,推出“玩冰雪”“学冰雪”“购冰雪”“看冰雪”四大活动板块。活动联动通州万达、蓝色港湾、中粮·祥云小镇等全市30余家商圈,联动三夫户外、迪卡侬等20余家户外运动品牌,推出200余项特色冰雪活动,活动期间在北京电视台、新京报等50多家主流媒体,发布报道100余篇,覆盖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三是举办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旅游活动,成功举办了北京新年倒计时品牌活动、2022“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大赛等。打造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延庆海陀滑雪旅游度假地入选首批12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联合开展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评定,朝阳区“感受冬奥冰雪游线路”、延庆区“最美冬奥城冰雪体验之旅”被评为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北京延庆奥林匹克园区”被评为体育旅游十佳旅游目的地。培育“北京微度假”文旅消费新品牌,首次推出6个“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品牌。

  (七)冰雪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加强校园冰雪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和鼓励有一定基础的高校和中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增设新专业、专业改造(增设新专业方向)、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种途径开设冰雪类专业或者专业方向。高校方面,已在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两所专业高校中开设冰雪运动专业,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五所高校开设冰雪方向的相关课程。中高职方面,在8所院校增设3个冰雪类新专业。积极建立冰雪人才培训基地,修建全国首家室内冰雪实训室,同时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国际标准与加拿大冰雪运动资深专家共同开发《雪场设备操作与管理》《雪具维护与保养》教材及《实习实训手册》。1个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双冰场馆”制冰订单班)。二是加强冰雪类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重点扶持一批运行良好、治理规范、积极作为的冰雪体育组织,支持鼓励冰雪体育组织积极承接各级各类冰雪服务项目。成立了北京市滑冰协会、北京市滑雪协会、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北京市冰壶协会等10个市级协会,还有若干体育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三是加强滑雪、滑冰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开展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鉴定工作,截至2021-2022雪季末,共培养职业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2005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1701人,同时,积极选拔推荐20余名优秀人才考取培训师考评员资质,连续举办三届京津冀滑雪、滑冰指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京津冀地区30余家雪场、俱乐部200余名选手参加,滑冰319人参加培训,278人获得培训合格证书。连续举办四届“京津冀冰上项目专业技能人才发展主题论坛及展示活动”,线下参与人员近500人,线上参与人员1992人。同时,2021年,推出我国首个关于冰上项目专业技能人才培训教材及标准,使冰上项目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持续扩大冰雪运动与冰雪消费人口

  1.巩固提高群众冰雪运动人口。持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以“十百千万”群众冰雪体验活动为引领,开展涵盖滑雪、滑冰、冰壶等十个冰雪运动项目的市级冰雪嘉年华活动,举办百场区级特色群众冰雪健身体验活动,策划上千场冰雪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传统项目和冰雪项目相融合的群众身边的冰雪特色活动,带动上万名群众冰雪运动爱好者参与。充分发挥冰雪运动消费券或体验券拉动作用,以提供内容丰富、服务优质的冰雪运动消费供给为重点,激发市民参与冰雪运动热情,巩固提高群众冰雪运动参与人口规模。

  2.不断推进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以持续普及校园冰雪运动为抓手,广泛开展“冠军进校园”等冰雪公益校园行活动。以做好校园冰雪工作为重点,不断深化市级冰雪特色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建设,用好30个青少年冰雪校外活动中心,持续加强青少年冰雪运动标准化建设。以鼓励引导校外冰雪运动发展为补充,逐步扩大冰雪运动校园辅导员规模,鼓励社会冰雪场馆免费或半价向学生开放,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中小学校与冰雪场馆、社会培训机构、冰雪协会、高等学校等合作开展冰雪运动体验和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冰雪运动水平。

  3.丰富大众冰雪赛事活动供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冰雪赛事活动,举办市级冰雪赛事活动每年不少于10项,不断提升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赛事活动品质,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冰雪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培育“一区一品”冰雪活动。持续举办青少年冰雪赛事活动,不断完善北京市青少年冰雪项目U系列赛事体系,持续举办北京市青少年冬季项目锦标赛和北京市中小学生冬季运动会及中小学生旱地冰壶、旱地越野轮滑、旱地冰球等赛事活动,提质办好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和北京市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等冰球精品赛事。继续举办“奥运城市杯”国际青少年冰球邀请赛等国际青少年冰雪赛事,鼓励冰雪场馆或冰雪俱乐部等市场主体举办更多冰雪赛事,不断扩大青少年冰雪赛事规模。

  4.加强群众冰雪体育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冰雪体育组织体系,鼓励冰雪体育组织积极承接各级各类冰雪服务项目。推动群众性冰雪体育组织盘活资源,加强联动、形成合力,促进冰雪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持续加强各级冰雪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队伍建设,鼓励冰雪运动专业力量兴办冰雪俱乐部,提升冰雪运动培训服务质量。

  5.加大冰雪运动宣传推广力度。统筹各类媒体资源,持续开展冰雪运动宣传推广工作,进一步推动冬奥知识和冰雪运动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持续加强冬奥文化和北京冬奥精神宣传推广,深入挖掘冬奥故事和冰雪运动鲜活事例,创作更多融入冬奥文化、冰雪文化的宣传作品,充分展示首都文化魅力,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塑造“双奥之城”特色风貌窗口。

  (二)持续推进冰雪场地设施建设

  6.完善冰雪场地设施。深入实施《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到2025年,全市有效冰面面积不少于1800平方米室内标准冰场数量达到50块以上,每区至少建有1块室内标准冰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室内冰雪设施,坚持“一场一策”原则,积极推动现有滑雪场提质升级,改善硬件条件,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7.因地制宜建设临时性冰雪场地设施。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资源,以及公园绿地、河湖水域等已有空间,围绕群众冰雪运动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增设群众身边的滑冰场、嬉雪乐园等冰雪场地设施。

  8.鼓励冰雪场馆智能升级。支持冰雪场馆节能改造,提升滑雪场、冰雪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增强安全防护、紧急救助、应急救援等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市级“全民健身服务云”建设,完善冰雪运动场馆预订、赛事参与、活动举办、健身指导、体质检测等功能,鼓励社会力量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云冰雪健身”产品和服务。

  9.优化冰雪场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探索完善冬奥场馆、大型冰雪场所、体育公园等配套设施和功能,科学规划冰雪场所停车场、内部交通、便民设施、标识指引等,不断改善冰雪旅游公共服务,探索在雪季期间开通市区往返大型雪场公共交通专线和增设冰雪摆渡车,创新建立全国首条冰雪运动装备器材快运专线。

  (三)持续丰富冰雪赛事多元供给

  10.加快集聚全球高水平冰雪赛历赛事。以打造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冰雪赛事集聚地为目标,每年举办国际高水平冰雪体育赛事不少于5场。落实冬奥场馆赛后利用计划,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对接合作,积极争取举办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高山滑雪、雪车雪橇等项目锦标赛、世界杯等国际赛历赛事,吸引其在京落户。

  11.积极承接国内高水平冰雪赛事。发挥冰雪场馆优势,积极承接全国速度滑冰冠军赛、全国高山滑雪锦标赛等国家级冰雪赛事,承办好市冬运会等市级综合性以及单项赛事,持续办好北京花样滑冰公开赛、北京冰球公开赛等群众性冰雪赛事。

  12.大力发展冰雪竞赛表演产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更多具有较强观赏性的精品冰雪赛事,支持本市职业冰球俱乐部参加国际职业联赛,支持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联合社会力量创建北京品牌的冰球联赛,打造北京“冰球名片”。鼓励冰雪体育与传媒融合发展,支持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云转播等新技术手段在冰雪赛事直播和转播中的应用,打造沉浸式、智能化观赛体验场景,支持直播、短视频等在线体育产品创作与生产。

  13.创办虚拟冰雪体育赛事活动。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区借助国际先进数字体育技术和元宇宙技术,搭建冰雪赛事虚拟体验与消费场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北京国际数智体育公开赛等虚拟冰雪赛事,打造世界高水平数智体育赛事集聚地。

  (四)持续提升冬奥场馆综合利用效益

  14.着力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冰雪训练基地。充分发挥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等场馆优势,创新场馆及相关设施运营服务模式,完善训练、住宿、餐饮、健康、休闲等服务配套,提升四季训练保障及专业化国际驻训服务水平,打造国家级专业综合训练基地。

  15.注重培育全季冰雪运动服务消费聚集区。鼓励冬奥场馆增加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综合服务供给,引入滑草、轮滑、旱地冰球等体育和文化娱乐体验项目,完善“陆冰转换”“双栖利用”等功能,打造全季运营的体育服务综合体。依托冬奥场馆,重点打造首钢园、五棵松、奥林匹克公园、首都体育馆、延庆奥林匹克园区等五个冰雪运动消费聚集区。

  16.鼓励创建冰雪运动全民体验基地。支持学校、社会俱乐部、专项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等利用冰雪场地资源,举办冬令营等活动,鼓励冬奥场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统筹赛事训练和大众服务功能,在特定时间段免费或低价向市民开放,培育冰雪消费市场。

  (五)持续提升竞技冰雪运动水平

  17.扎实开展米兰冬奥会备战。落实与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共建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推进车橇项目国家队高效共建、可持续发展。积极引进具备冬奥夺金、冲金及具有潜力的优秀运动员,做好冰球项目备战工作,巩固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壶等重点项目,持续提升北京冰雪运动竞技水平。通过北京冰雪健儿在国内外大赛上的优异表现,吸引带动更多市民参与冰雪运动。

  18.持续加强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加强市级、区级青少年冬季项目运动队建设,建立优秀青少年运动员选拔、训练、输送机制,夯实冬季项目竞技后备人才基础。继续引导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冰雪运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巩固扩大多元化培养模式,全市注册青少年冬季项目运动员7000人以上。

  19.加大冰雪运动专业人才培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冰雪学校、俱乐部、训练营等,培养冰雪运动管理人才,探索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冰雪运动赛事运营团队、商业领军人才,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高层次体育人才等,以多种方式参与本市冰雪运动相关工作。

  (六)加快推进冰雪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20.培育打造融合发展品牌。推动商文旅体资源整合,通过“冰雪+”“+冰雪”,推进冰雪运动与商业、文化、旅游、休闲、研学、文创等产业融合,促进冰雪商务游、冰雪文化游、冰雪休闲度假游等品牌形成。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等重点工作,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项目,推出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21.不断丰富融合产品供给。提升完善北京奥运博物馆展示体验、教育研究、对外交流、服务保障等功能,扩充完善冬奥主题陈列展览内容,探索建立“双奥荣耀”运动员教育学习基地和“双奥荣光”研学参观目的地。创新办好奥运城市发展论坛、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持续打造“漫步北京—冬奥文旅体验主题游”精品线路,推出针对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与“冰雪研学”相融合的主题旅游产品,重点培育冬奥冰雪之旅、长城古道之旅等一批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探索推动开行“百年京张”主题旅游专列,支持“冬奥人家”“长城人家”等特色乡村民俗品牌建设,推出一批“滑雪+温泉+民俗+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夜游夜跑、星空市集等夜间业态,打造一批滑雪度假小镇和冰雪旅游“网红”打卡地。

  22.创新推动融合消费升级。创新举办商文旅体惠民季、文创市集等活动,支持酒店、景区、旅行社、冰雪场馆等围绕“吃住行游购体验”,联合推出体育旅游优惠卡,逐步提升体育旅游消费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开设双奥特色商品体验店,不断优化体育旅游购物便捷化,推广“现场下单、物流交付”新模式,通过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推动冰雪商文旅体融合消费升级。

  23.搭建更多融合发展平台。举办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发展论坛,设置第十届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及旅游装备博览会冰雪消费、冰雪旅游装备和冬奥场馆专题展区。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冰雪主题系列活动,提升专业化程度和行业影响力。提质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亚太雪地与山地产业论坛,扩大冰雪板块规模,打造专业冰雪会展品牌。加强与国际奥委会以及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对接合作,积极申办国际体育组织会议。鼓励有条件的区为冰雪会展预置软硬件环境,加强国内外、区域间协同联动,为国际冰雪装备参展设立绿色通道,打造国际冰雪会展和冰雪商务合作新空间。

  24.做大做强融合市场主体。引导北京冰雪研发科技企业创新成果落地,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借助冰雪元素,扩大再发展,布局新项目,丰富新产品,创设新场景,不断满足群众冰雪消费多元化需求。鼓励各类投资基金参与重大商文旅体项目开发,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不断优化融合发展营商环境,鼓励各区用好组合政策,实施精准招商,做好全要素服务保障。

北京市体育局    

2023年9月26日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