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511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2023-11-15 15:15:14  |  北京市体育局
字号:
分享:
打印

于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社区层面加强体卫融合、提升居民身体素养”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卫生健康委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重要位置。长期以来,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一直把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大体育”“大健康”理念,把“体卫融合”作为实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两大战略的共进策略和重要路径,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随着全民健身的参与面和普及率不断提高,如何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专业的体卫融合服务,进一步完善“体卫融合”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等问题亟需解决。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增加户外健身活动设施”“扩大体卫融合型人才储备”“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社区体育资源”等方面的建议,我们深表赞同。围绕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目前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计划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体卫融合相关工作

  2017年11月8日,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签订《体医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体卫融合的适宜技术、人员培训、服务场景、标准建设方面开展了多项试点工作。

  1.建立北京市体卫融合基地,开展医疗体检与体质测试相结合试点工作。在北京市体检中心建立体卫融合实施基地,分为健康体适能测评区、运动干预指导区、营养干预指导区,配备了专业检测设备和用于运动干预的各类器材。该基地将心肺功能、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平衡能力等体适能检测项目纳入健康体检项目之中,对体检人群进行专业测评、处方开具调整、运动管理、营养干预、健康宣教、答疑指导等,推进体卫融合工程在健康体检机构的落地。

  2.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班,培养体卫融合人才队伍。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运动处方培训班7期,累计培训各类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健康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以及基层健身团队的骨干人员1500多名,制作了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医三院、北京协和医院、天坛医院等多位教授、专家授课的近90学时的线上运动处方视频课程,内容涉及运动处方理论体系、体质测评理论及实操、慢病运动处方制定、运动健康管理的实施路径、运动健康干预指导实操等方面,为本市医疗系统的体卫融合人才储备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市体育局在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课程中,已连续多年加入体卫融合相关课程,并邀请三甲医院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让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会健身技能,还了解医疗卫生知识。

  3.试点建设社区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市体育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内务部街试点建设了社区健康促进中心,以非医疗手段为主,面向社区居民、辖区单位职工等群体进行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健康体适能测评、运动处方开具调整、营养健康教育指导等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健康管理服务。2022年,该社区健康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授予“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的称号。

  4.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体医融合机构服务规范》。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市体检中心共同研究了全国第一部体医融合地方标准《体医融合机构服务规范》,明确了从事体医融合服务的机构性质以及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管理、安全、服务、质控要求等,为未来体医融合产业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5.推动健身气功与中医的融合发展。市体育局与市中医管理局自2016年起合作,将健身气功与中医相互融合,共同开展中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训内容兼顾功法技能与理论,旨在借助中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其所学健身气功知识与技能,引导患者科学习练健身气功,发挥健身气功与中医相结合促进患者养生、保健、康复的作用,为首都市民提供全面、便捷、经济高效的健康服务。

  6.强化社区人群健康干预。市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慢性病预防干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组织医疗、体育方面专家,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不同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制作运动指导视频40多个,发放至社区指导群众科学运动。在全市各街乡和养老机构宣传推广老年防跌倒毛巾操、椅子操、太极拳等,自2017年开始在社区推广毛巾操,至今已覆盖全市16个区、近千个社区,惠及老年人群近2万人。

  7.开展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市卫生健康委依托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广泛宣传推广中国居民身体活动指南、保持健康体重的核心知识,持续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已建成健康步道296个、健康主题公园87个,使公众在开展健身活动的同时,获取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个人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健康支持性环境评价结果显示,运动健身场所的服务可满足居民基本需求,居民对身体活动场所的可及性评价较好。

  (二)社区体育开展情况

  1.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力度。市体育局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纳入市区两级民生实事项目。先后出台《“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对“十四五”时期全市体育运动场地设施作出科学统筹安排,优化了各级各类设施的空间布局,细化分解了建设任务。2017年—2022年,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累计建成2069处多功能场地、220公里健走步道,安装室外健身器材约12.7万件。截至2022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0平方米,“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100%。为进一步破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难题,2022年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纳入市政府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室外健身器材排查整治,更换130件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9395件达到或超过安全使用寿命的室外健身器材。

  2.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推动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多样化,发挥传统性、品牌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引领作用,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北京市体育大会、“和谐杯”乒乓球赛、“社区杯”足球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广泛组织健康走跑、骑行、广场舞等群众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积极培育具有休闲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新兴体育项目,打造帆船、卡丁车、攀岩、滑板、飞盘、露营、桨板等户外潮流赛事活动,拉动体育消费。加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非遗项目传承和推广,开展龙舟、空竹、风筝、武术、健身气功、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活动。2021年全市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1万项次,参与人次1151万;受疫情影响,2022年开展市、区、街道级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6135项次,参与人次达1414万。

  3.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培育发展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团队备案登记和星级健身团队评定工作,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市、区级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开展社区杯篮球赛、足球赛,社区运动会等品牌赛事活动,2022年49个市级体育组织全年累计举办各类赛事活动204项、445余万人参与。目前本市共有市级体育组织105个,区级体育组织505个,基层全民健身团队11928个,每万人体育组织数达5.8个,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4.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丰富科学健身指导资源供给,以北京市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为依托,以空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加大服务,根据季节、时令以及各类人群的实际需求向市民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理念和健身意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开展培训和年度注册工作,2022年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校园、进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超百场,推送科学健身视频150期,线上直播总观看量超1460万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聚焦难点,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

  1.以“吹哨报到”“未诉先办”工作理念为指引,做好2023年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开展2023年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创建工作,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放,不断提升基层全民健身工作治理创新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精细化和服务精准化水平。深入挖掘城市空闲地、边角地、疏解腾退空间、公园绿地等空间资源,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新建70处足球、篮球等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新建或更新3000件室外健身器材,为市民提供形式多样、举步可就的健身场地设施。同时,引导各区将市民身边健身设施建设工作纳入区级实事任务,市区联动、科学布局、多层发力,进一步丰富和提升“15分钟健身圈”的服务内容和品质。

  2.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健身设施管理难题。将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列入市委深改委“接诉即办”2023年“每月一题”专项任务,在全市范围内常态化开展室外健身器材“一键报修”工作,对新配建和更新的室外健身器材安装“二维码”标牌,实现报修信息实时传送、及时推送、限时维修,提高室外健身器材维护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全市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巡检工作,进一步加密巡检频次,不断压实街道、乡镇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属地责任,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健身活动场所。

  3.推动体育公园建设。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的“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应建设14个体育公园的工作任务,市体育局将会同相关区政府在现有公园内建设篮球、网球、乒乓球、健身步道等健身场地设施,通过新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方式将现有公园改造提升为体育公园。

  (二)创新思路,持续推动体卫融合工作进一步拓展和落地

  1.持续培养体卫融合人才。市体育局将继续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开展不同级别的运动处方培训班,加大对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培训力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服务,组织培训、交流展示、项目推广等志愿服务,在培训中提高运动处方、康复、急救等体卫融合内容的比例,持续开展将基层中医师培训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充分发挥本市6万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引导市民主动健康。

  2.开展多项运动促进健康试点工作。一是试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科学健身门诊,探索运动在社区慢病患者干预指导方面的重要价值,研究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健身门诊的实施路径。二是试点在健康体检机构开展健康管理门诊,通过开具运动处方和科学健身指导,为疾病高风险患者开展疾病预防服务,探索体检机构运动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并推动形成行业规范。三是试点在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带动功能社区运动健康文化的普及推广,探索单位职工运动促进健康的服务模式和实施路径。

  3.不断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加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供给,创新指导形式,打造优质网络直播课、线上视频课。拓宽科学健身指导渠道,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理念。立足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以“体卫融合”为特色,推进“鉴康体育行动”“安心体育行动”,不断深化创新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深入开展涵盖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内容的专项行动,积极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科学传播健康知识,广泛传授健康技能,探索推广体卫融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丰富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1.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办好全民健身体育节、北京市体育大会、“和谐杯”乒乓球赛等品牌赛事活动,继续打造帆船、卡丁车、攀岩、滑板、飞盘等户外潮流项目赛事。加强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推广和创新,宣传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积极开展龙舟、武术、健身气功等项目赛事活动。

  2.发挥“双奥之城”优势,加强冬奥遗产传承工作。发挥冬奥场馆、人才、文化优势,弘扬奥运文化、传承奥运精神,借助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热潮,加快推动群众性冰雪运动蓬勃开展,持续打造品牌,提升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

  3.持续打造“15分钟健身圈”健身活动项目。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便利性,结合区域特色设立运动营,探索与“15分钟生活圈”项目整合,为市民提供常态化、周期性、纯公益的健身指导服务和运动社群支持,做到群众天天有活动、社区(村)月月有赛事、街道(乡镇)年年有运动会。与相关房产企业合作,创立社区“健身驿站”品牌。

  (四)优化网络,发展壮大各级体育社会组织

  1.积极培育基层社会组织。推动体育领域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品牌宣传、服务水平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围绕年度星级全民健身团队评定工作,加大对基层体育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修订《北京市星级全民健身团队评定细则》,拓宽参与评定的团队范围。依托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健身地图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市民能够就近就便参与到健身团队活动中,推动形成群众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的基层健身团队建设机制。

  2.推动三级体育组织联动联通。引入市体育总会及市级协会的优质资源,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市级协会与区体育部门、街道乡镇互联互通,打磨三级体育组织联动的示范性案例,摸索各级社会体育组织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针对性的经费帮扶,全年助力行政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相应的健跑组织。

  3.带动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统筹协调市、区、街道各级体育组织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区域间健身交流,促进地区间体育组织均衡发展,促进各级体育服务共建共享。运用新媒体手段,依托线上体育服务平台,创建“人人可参与、时时能参与”的运动场景。

北京市体育局    

2023年6月15日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