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总结
北京市体育局2011年工作总结
2012-02-09 10:55:35  |  北京市体育局办公室
字号:
分享:
打印
  2011年,全市体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体育事业发展大局,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大力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积极备战伦敦奥运会和辽宁全运会,逐步规范体育产业发展,成功举办多项国际体育赛事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首都国际体育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市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
  一、以构建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核心,群众体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1.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连续10年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市政府办实事项目,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效果明显。全市全民健身工作在“三纳入”基础上向“多纳入”拓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区县“三纳入”全覆盖,8个区县颁布了本区县的实施计划。二是市政府颁布了符合首都实际、突出北京特色的《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及任务分解方案,对涉及任务的28个部委办局进行督导检查和成效评估。2011年,市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工作突出成绩奖。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将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标准列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和“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主要内容,成为社会服务、发展社会事业的主要指标;命名60个“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社区;分计划、分步骤、分批次推进社区群众文化服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服务、群众性体育组织建设服务、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社区居民体质测试服务和社区健身宣传培训服务全覆盖。
  3.提高体育协会组织化程度,均衡发展各类人群和城乡体育。一是引导和发挥各级体育组织、各类人群、社会团体等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巩固基层体育组织,通过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的方式,全面加强体育社团管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龙头带动作用,使体育社团基础建设和活动建设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二是开展北京市体育特色村创建试点工作,促进农村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质测试、体育科普工作。三是举办首届北京市校园足球节和12项传统项目学校赛事,申报创建26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2个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
  4.规范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一是统一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和审定原则,在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全民健身专项球类活动场地72处,更新2006年配建的200个全民健身工程。二是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命名第六批15个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三是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体教主管、多部门合作、学校组织实施开放体育设施的运行机制,将全市636所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的中小学全部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引进第三方评估,实施奖励。
  5.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一是圆满完成市政府重要实事项目,举办北京市第八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组织第五届“和谐杯”乒乓球比赛等市级活动412项和区县级活动1751项,参与人数突破千万人次。二是成功举办了世界9球北京公开赛、第八届北京世界华人篮球赛、首届北京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第25届卢沟桥醒狮越野跑、世界桥牌女子精英赛、第二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中国北京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国际马联场地障碍赛世界杯中国联赛、第二届中国毽球公开赛、耐克10公里健身跑等10项体现首都特色的国际品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在全市9个区县创建了体现区域特色的首批11项“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注重提升活动质量和组织水平,形成百花齐放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格局。三是与市相关单位共同开展职工足球、围棋比赛,推广职工系列健身操、第九套广播体操等,充分发挥人群类社团的资源优势,开展全民健身和赛事活动。四是挖掘体育文化内涵,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开展龙腾狮跃闹元宵、龙舟赛、登山大会等全民健身活动。
  6.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一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成立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457人;开展北京市全民健身之星系列评选活动,宣传全民健身典型模范。二是成立北京市体育志愿者联合会,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吸纳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体育院校学生,指导广大市民科学健身;利用日常健身以及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活动,广泛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志愿活动,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打造全民健身示范基地,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一是完成第三次北京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向社会发布北京市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尝试在有条件的行业中建立二级体质测试示范站;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修订提供测试样本。二是发挥我市全民健身工作优势和在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区”和“国家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试点工作。三是开展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213期,探索多元化手段,扩大受众群体。
  二、以备战伦敦奥运会和辽宁全运会为重中之重,稳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1.突出“1213夺金工程”。重点抓好2012年奥运会入围工作,强化2013年全运会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运转有效的竞技体育备战组织管理体系,紧紧围绕奥运选拔要求,针对国际国内赛事,及时了解把握国家队参赛信息、队员状况等,展开多层面工作,为最终入围参赛创造有利条件。目前,我市在国家队各层次集训的运动员约100名,教练员20余人,涉及奥运25个项目。二是组建一线备战运动员主体队伍,推进训练管理工作。在扩大参赛面的基础上,形成优势重点,为实现全运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优势项目和优先发展项目,加大人才引进、科研攻关、器材装备、外训外赛等政策倾斜力度。全年在世锦赛、世界杯上获得11项第一名、6项第二名、5项第三名,亚锦赛、亚洲杯上获得6项第一名、4项第二名、2项第三名,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1年度全年贡献奖”。
  2.推动“三大球”项目。在足、篮、排“三大球”项目和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以及部分重竞技项目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重点在项目结构布局、后备人才培养、俱乐部建设、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和支持。目前已初见成效,受到了广大市民的肯定,有力促进了“三大球”项目的发展。
  3.启动“1617人才工程”。一是研究制定人才工程实施意见,适度调整增加二线队编制,明确“集体领导、统一规划、独立操作、目标各异、分级实施、职责清晰、奖惩分明”的分级训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结合“1617人才工程”需要,做好二级招生工作,共录取409人;探索建立二级运动班管理考核评估体系,推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三是组织召开全市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会议,修订完善《北京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北京市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印发16个项目的业余体校锦标赛竞赛规程,完成1.3万名青少年业余训练运动员的年度注册工作。四是组队参加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获得19枚奖牌和大会“体育道德风尚奖”,进一步锻炼、检验了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
  4.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模式。一是与市教委等部门研究探讨“体教结合”模式,与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保障、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合作。二是加强运动队文化、教育、科研、医疗保障工作,做好招生工作,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局属院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和基础建设。三是做好体育科研和运动员医疗保障工作,组织四项市级科技计划储备项目课题研究。
  5.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一是强化北京体育行风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按照“荣誉共享、责任共担、分级管理”的原则,与参赛单位签订了《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参赛单位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责任书》。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好日常和大型赛事反兴奋剂管理。组织运动员、教练员、科研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反兴奋剂知识培训,提高兴奋剂防控能力。
  三、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为契机,加速发展体育产业
  1.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产业基础性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结合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协调市发展和改革、财政等部门成立起草小组,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力争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培育产业主体、提升供给能力,培育市场需求、激活体育消费,强化产业基础、提升产业层次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与市统计局相关部门联合完成“2010年北京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统计报告”,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2.落实产业政策,规范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一是定期召开各类专家研讨会,结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国际发展趋势,集中研究引导资金在使用、管理等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明确引导资金扶持的重点方向及行业,最大程度上保证引导资金投入的延续性和准确性。二是借助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扩大引导资金的影响力。三是为规避资金使用风险,确立招标代理机构,介入相关项目实行集中招标。四是会同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科学、严谨、高效的引导资金管理体系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制度。2011年度征集产业项目110个,建议扶持项目39个,涉及体育竞赛表演业类、全民健身服务业类、体育运动俱乐部类、体育综合服务业类、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业类等6大行业,计划安排引导资金3.9亿元,实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5.9亿元。
  3.履行政府监管职责,加强体育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一是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安全意识为重点,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年”各项活动,加强基础建设,加强责任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印发海报、宣传资料3万份,全市各类体育经营单位组织开展应急演练830余次。二是按照“属地负责、行业协同、联合检查、综合治理”的原则,深入开展了全市体育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推动了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三是配合市假日办、安委会等单位共同完成黄金周及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四是研究制定了《北京市滑雪场所安全运营标准》,明确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了执法人员依法、依规、依标准管理体育市场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4.打造体彩核心产品,体育彩票销量再创新高。一是完善丰富产品结构,加强乐透型和竞猜型产品运营工作。二是推进郊区县彩票销售,下放体彩专卖店初审权限,加强专卖店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摸索适合北京市场发展的营销方式。三是冠名赞助全民健身运动、参与体育赛事、借助新媒体与彩民互动,树立了北京体育彩票良好的公益形象。北京市体育彩票全年销售38.64亿元,比2010年增加7.89亿元,同比增幅25.7%,占市场份额43.4%,筹集公益金9.44亿元,上缴财政,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体育事业,荣获“2011年度全国体育彩票工作贡献奖”。
  四、以国际体育品牌赛事为平台,推进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
  1.成功举办多项国际品牌赛事。2011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国际自盟场地自行车世界杯赛、欧亚全明星乒乓球对抗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北京国际长跑节、国际排联沙滩排球世界大满贯北京赛、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北京国际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中国网球公开赛、首届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北京马拉松赛、北京世界单板滑雪赛、首届世界智力精英运动会等国际赛事。
  2.建立对外联络机制。注重发挥体制优势,积极加强与市政府各相关委办局和相关区县的沟通与协调,集思广益,全力以赴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田联、世界体育总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和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联络与交往,通过广泛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推动赛事筹办工作与国际接轨。
  3.积极打造市级品牌赛事。2011年全市范围内共举办各类赛事506项。着力打造北京市业余羽毛球公开赛、北京之夏篮球三对三比赛等传统赛事和民间品牌赛事。全力配合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承办了全国足球、篮球、棒球联赛北京赛区工作。继续加强裁判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五、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重点,加强体育规划、法制和宣传工作
  1.编制完成“十二五”体育规划。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改革规划》,规划以科技研发创新、体育公共服务、政策法制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努力建设“五大中心”,培育完善“十大品牌赛事”,推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八大领域的融合发展。
  2.加强体育法制和体育宣传工作。一是配合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市政府法制办开展《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立法修改工作,形成《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立项论证报告。二是积极开展《北京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体育相关法规、规章宣传贯彻工作,开展行政强制法培训工作。三是成功举办北京体育“世纪十佳”评选活动,展示北京体育历史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四是圆满完成各项重大体育活动新闻发布工作及境内外媒体采访接待工作。
  3.加强体育设施重大项目建设与管理。统筹市体育局重大项目规划建设。重点做好全市体育设施基础数据收集、政策研究等工作。管理、维护大型体育场馆图像信息系统,逐步对北京体育场馆信息平台进行升级,使之成为行业管理动态平台。
  此外,在外事交流、信息化建设、组织人事、党建、纪检监察、老干部工作等各方面也取得较大成绩,为全市体育中心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