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总结
2014年北京市体育工作总结
2015-03-10 14:28:46  |  北京市体育局办公室
字号:
分享:
打印

  2014年是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改革规划》的攻坚之年。全市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积极推进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发挥了体育在服务民生和社会建设与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促进首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体系,全民健身发展取得新成果

  1.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大群体格局。全民健身工作“三纳入”向“多纳入”拓展至医疗卫生、规划、社会建设、民政等14个方面取得实效,形成“大群体”工作格局;与市发展改革委推动体育生活化社区升级试点工作,与市民委开展对口帮扶少数民族乡村活动,与市卫生计生委研究健康服务业发展和健康促进工作,与市园林绿化局建设健身步道,与市总工会开展职工工间操展示交流和体质测定、达标测试评价工作,与市残联推动残疾人健身活动和社区助残示范站点建设;开展《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评估和2014年区县群体业务考核工作。

  2.拓宽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培育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成立新兴体育社团,加强体育社团的业务能力建设,在体育社团办公用房、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税收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研究全民健身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项基金项目,拓宽视野,重点培育发展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建立完善第三方评估调查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在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工作分析评价、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制定《北京市体育总会关于向体育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益活动服务实施方案(草案)》,扶持资金570万元,为体育社团提供公益服务创造条件。

  3.创新工作管理方法,完善全民健身管理运行机制。采取重点部署、建设梳理、逐级自查、命名资助的方式,按计划命名660个体育生活化社区,目前全市达标社区2113个,占社区总数的76.1%;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部署,命名50个体育特色村;加强体育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研究,启动全市第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研,发布《北京市人群与健康状况白皮书》;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健身信息查询和指导服务。

  4.深化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推动建设多元化健身设施。强化政府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助,结合区域特色,打造北京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一区一品”;创建15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资助建设175处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在公园风景名胜区建设48条健身步道,总长度246.67公里;截至目前,本市建有全民健身路径工程7989套,覆盖到100%的街道、乡镇和村以及有条件的社区,建设篮球、网球、乒乓球、门球等专项活动场地2321片,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44个,市、区县共同打造各类步道1240公里、骑行绿道200公里。

  5.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全人群全方位覆盖。发挥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全市共开展国际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10余项,市级品牌活动100项次,区县级活动500余项次,街道、乡镇级活动2000余项次,各级体育社团活动500余项次,参与活动总人数1000余万人次;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推广社会化运行模式,涌现出一批群众参与广泛的健身项目,如城市乐跑赛、健康走跑系列活动,以区县为主的彩色跑、泥浆足球,以体育社团为主的市民游泳大赛、汽车拉力赛,以公司运营为主的平板支撑世界杯、三人篮球大师赛等。

  6.加强体质测定,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推广工作,开展社区体质促进项目推动示范活动16场;完成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本市48000名成年人、老年人和6000名幼儿的样本量的数据采集工作;发挥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以及市、区县体育场馆、体育中心的作用,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436人,岗位再培训1453人,并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宣传面和宣传力度;加强全民健身科学指导,与北京广播电台合办的“1025”动生活栏目累计播出2190小时,举办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15场次,40000余人次参与;发放全民健身书籍、宣传册13000册,市民科学健身意识和健康素养不断提高。

  二、谋篇布局,科学部署新周期战略

  1.科学制定新周期战略,调整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结合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制定十三运周期本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工作意见,明确新周期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科学规划项目布局,统筹理顺一、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部署2016年里约奥运会和2017年天津全运会备战工作计划。

  2.加强整体队伍建设,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体系。目前本市在一、二线运动员人数共计2477人,备战里约奥运、天津全运、福州青运主体队伍基本形成,国家集训队中约有我本市20个项目120名运动员,为新周期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突出的竞技体育专业管理人员,开展了新一轮项目领队和教练员聘任工作,不断提升科研和医务人员水平;扎实做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和职业辅导工作。

  3.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比赛,稳定保持竞技体育水平。本市50名运动员参加了仁川亚运会,获得14金、7银、4铜,重点项目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获得10项次世界冠军、2项次亚军、2项次季军,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上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乒乓球运动员丁宁和马龙、羽毛球运动员张楠、跳水运动员林跃和曹缘、田径运动员李金哲、张培萌等表现突出。

  4.加强三大球项目建设,促进职业俱乐部的健康发展。推进三大球项目管理中心建设,成立市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引导和支持社会企业参与三大球项目,2013-2014年度职业联赛中,北京首钢男子和女子篮球队分获冠、亚军,北京汽车男子排球队获得冠军,北京国安足球队获得亚军;全力组建三大球全运会队伍,明确队伍管理和运行模式,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积极开展北京市三大球项目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为推动三大球项目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5.调整二级运动班管理模式,充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制定二级运动班管理和考核办法,修订二级运动班招生选材标准和《北京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配套制定《北京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标准》,组织开展《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贯彻执行情况检查工作;做好2014年度二级运动班招生录取工作,加强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和管理,2014年审批授予一级运动员528人,申报运动健将54人,进一步充实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

  三、体教携手,全面深化青少年体育工作

  1.市级部门密切合作,共谋青少年体育发展。与市教委共同组织召开首次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会,明确搭建体教结合平台、共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思路,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与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共同对16个区县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三大球调研,为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工作政策制度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提出对策。

  2.成功举办市运会,优化体育后备人才格局。北京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建立了以“竞赛为中心、场馆为基础、属地为保障”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参赛总人数创历届新高,一批希望之星崭露头角,实现了检阅和促进全市青少年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

  3.建立重点示范校,推动青少年三大球开展。结合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奥林匹克基地校评估结果,在区县推荐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审核评定了两批三大球重点示范校,向129支学生球队(含18所高校)和460所基层网点校投入扶持资金5040万元,为全市青少年三大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中、小学三大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4.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推进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向青少年开放。经各区县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第三方机构实地检查评估以及市体育局和市教委审核,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奖励500万元;落实《关于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的通知》要求和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卫生局际联席会议职责分工,建立市体育局推进体育场馆开放工作机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和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向青少年开放。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体育传统校工作水平。加大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奖励力度,对2014年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传统校奖励880万元;全市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增加至26所,创建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10个;组织开展全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参赛队伍和参赛人数均创历史新高;组队参加全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举办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班,安排北京首钢篮球队、北京汽车排球队及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基地观摩,提升培训效果。

  四、广开思路,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

  1.以贯彻落实市政府文件为主线,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制定《北京市体育新兴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北京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和《北京市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示范效应和引领带头作用;开展区县和不同经济性质的体育企业调研,鼓励区县重点培育和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和报告,2013年体育及相关产业总收入863.6亿元,从业人员13.2万人,总量指标保持稳步增长。

  2.完善体育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带动作用。在全国率先会同省级金融部门联合制定《关于金融支持首都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来京调研时予以充分肯定;与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就创新金融支持手段、促进体育与金融相互融合、金融支持体育企业发展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北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立北京市体育发展投资基金;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对2014年度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进行初审、立项评审、实地踏勘、可行性研究、论证评估等工作,经财政评审最终确定扶持项目66个,扶持金额总计5亿元;成功举办第三届京交会国际体育服务贸易发展大会,33项体育服务领域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额17.8亿元。

  3.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打造国际品牌体育赛事。全市共举办体育竞赛活动372项,包括世界男子冰壶锦标赛、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世界田径挑战赛北京站、NBA中国赛、北京国际长跑节等27项国际体育赛事,15项国家体育总局在京举办的赛事,7项市级竞技体育系列赛事和323项群众体育系列赛事,为提升本市竞技运动水平、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4.扩大体育彩票销售覆盖面,体育彩票销售态势良好。以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广大彩民竞猜需求为重点,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积极利用新彩票上市契机,填补市场空白点,切实加强实体渠道建设,稳步推进非实体渠道建设;完善区域经理制度,加强分支机构基础建设;全年销售体育彩票62.42亿元,较2013年增幅15.84%,再创历史新高,销量占全市彩票市场54%,筹集公益金15.38亿元。

  5.严格落实责任,强化体育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为重点,在全市体育经营单位中开展综合执法、专项执法、暗访检查250余次,组织应急演练和安全生产培训300余场次;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单位的安全监管,研究制定《游泳场所安全运营标准》,会同市公安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安全监管局联合督查游泳场馆安全工作。

  五、依法治体,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创新

  1.坚持依法行政,促进全民健身法制化。会同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本市贯彻实施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以及《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北京市体育设施管理条例》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形成《关于检查全民健身相关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修改立项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进入起草阶段。

  2.认真落实国家要求,改革体育行政审批制度。对承担的行政审批任务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取消“开办武术学校”、“开办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两个项目,下放“设立健身气功站点”、“临时占用公共体育设施开展非体育活动”、“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三个项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取消和下放后续措施督查工作。

  3.加大法制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提高体育法治意识和能力。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专家讲座、座谈讨论等形式,深入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相关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素质。

  4.加强体育标准化工作,强化全市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圆满完成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配合市规划委开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组织开展北京市体育设施配套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研究制定《高尔夫球场等级划分及评定》、《体育场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和《体育馆能源消耗限额标准》;组织开展体育馆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研究、2011-2013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评等节能减排工作。

  5.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改进工作作风。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在提高素质、转变作风、加强组织、服务群众上狠下功夫,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执纪问责实效,为推动首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六、助力申办冬奥会,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1.集中精兵强将,参与冬奥会申办工作。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为重要契机,在充分调研本市冬季体育运动开展的现实情况、具备条件及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全市冬季体育运动发展意见;按照统一部署,与国家体育总局、河北省等部门密切合作,圆满完成国际奥委会申办城市调查问卷答复工作等前期申办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申办运行机制;积极配合冬奥申委做好申办工作,利用现有场地设施条件广泛开展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等活动,组织滑冰、滑雪、冰球等项目比赛。

  2.建立京津冀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常态对接交流机制。紧密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和京津冀三地优势,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体育赛事,打造一批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以支持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推广三地冰雪运动项目发展;引导三地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推进“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建设;充分利用好京交会的平台,办好国际体育资源营销与服务交易会,积极吸引体育产品和服务在京津冀落户。

  此外,围绕体育工作中心任务,体育宣传、体育外事、体育人才、老干部工作及各项基础保障工作也稳步推进,富有成效。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