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总结
2018年北京市体育工作总结
2019-03-04 17:17:43  |  北京市体育局办公室
字号:
分享:
打印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体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区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力以赴、奋发进取,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全面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开创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

  1.加强统筹,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一是完成2018年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成功创建60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全面强化街道、乡镇全民健身工作规范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基层群众体育工作水平,有效推动了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体育服务新标准、体育惠民新发展的工作目标。二是充分调研论证、总结试点经验,制订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并形成草案,解决全民健身相关法规政策、制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问题。研究制定《北京市星级全民健身团队评定办法》,进一步规范健身团队发展,完善全民健身团队星级评定制度。三是将宣传贯彻条例融入到各级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中,向广大体育运动关注者、参与者宣贯条例主要精神和内涵,普及依法治体知识、增强依法治体意识。四是开展《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中期评估工作,对16个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山区政府燕山办事处和41个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行评估,确保“十三五”时期末全面完成实施计划目标任务。

  2.多措并举,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资源供给。一是在2017年新建509片专项活动场地的基础上,2018年新建773片专项活动场地,其中篮球场205片、笼式足球场96片、网球场64片、乒乓球长廊65片、门球场30片、棋苑313片,加快形成以“15分钟健身圈”为基础的全民健身设施格局。截至2018年底,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保持在2.25平方米,100%的街道(乡镇)、行政村和有条件的社区均建有体育设施。二是积极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居民办实事,在4个街道、乡镇的32个社区、行政村配建440件室内外健身器材。

  3.加强引导,推动全民健身组织健康发展。通过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支持各级体育行业协会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促进带动各行各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对基层体育健身组织的指导服务,培育发展在基层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基层健身团队备案、星级健身团队评选和健身团队骨干业务培训,推动健身团队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全市16个区均建有体育总会,市级体育社团95个,区级体育社团531个,备案健身团队7893个。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管理,在部分基层医院职业中医师、社会工作者等不同人群中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壮大基层全民健身服务力量,本市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5.4万人。

  4.打造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2018年全市共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5万余项次,参与活动人数1139万人次,社区体育、公园体育、假日体育、休闲体育、城乡体育和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市、区两级体育品牌活动作用凸显,市民获得感不断增强。二是群众性足球赛事活动普及发展。全年举办北京市足协杯、第九届“工体杯”首都职工足球联赛、中国网络媒体足球精英赛等社会足球赛事39项5933场,近3.6万人次直接参与;重点打造“北京市市级足球活动”品牌项目,开展足球活动156项,约带动全市3.2万新增足球人口,引导市民养成利用足球运动参与全民健身的习惯。

  5.体医融合,促进市民体质和健身意识提升。一是贯彻落实《“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推动实施市体育局与市卫生健康委签订的《体医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继续开展医疗体检与体质测试结合试点工作,开展常见慢性病防治运动指南研究和体医融合路径研究;在全市医疗系统培训200余名运动处方师,有效探索了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技术。二是与市中医局共同推进首都市民习练健身气功,宣传、推介健身气功和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知识和方法,推动市民树立科学健身养生理念。三是优化体质促进项目,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活动。全年举办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36期、3338人参加。北京市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采取线下面授、线上直播新形式,进一步扩大受益群体,惠及43.7万群众。

  二、紧抓竞技体育改革机遇,优化顶层设计,为新周期备战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为备战工作开篇布局。一是制发《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未来两个周期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为本市建设竞技体育强市指明了前进方向。制定了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了任务清单和责任分解。各训练单位研究制定本单位和各运动项目发展的专项规划。二是研究制定《北京市体育局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1年陕西全运会备战工作计划》,围绕本周期备战工作,梳理量化了各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力求通过“一个规划、一个计划”,系统谋划好未来一个阶段本市竞技体育各项工作。

  2.调整组建运动队伍,加强备战主体建设。一是完成新周期教练员选聘工作,择优选拔项目负责人,将年富力强、爱岗敬业的教练员选拔到各项目教练团队带头人位置,截至2018年底,本市优秀运动队和二级运动班在岗教练员313人。二是调整优化运动员年龄结构,不断选拔优秀后备人才充实到运动队伍,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运动员结构,本市优秀运动队和二级运动班注册运动员1624人。三是按照国家集训队选拔要求,将本市各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和优秀后备人才输送到国家各层级集训队伍,本市在各级国家集训队的运动员常年保持在100人左右。

  3.深入研究训练规律,继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在第十八届亚运会上,本市44名体育健儿参加了其中23个大项、42个小项的比赛,共获得15枚金牌、11枚银牌和6枚铜牌,金牌数、奖牌数均超过了上届仁川亚运会,圆满完成本届亚运会参赛目标任务,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十届蝉联金牌榜榜首做出了贡献。据统计,在年度各类国内外比赛中,本市运动员获得151枚金牌、106枚银牌、152枚铜牌。在非奥项目上,本市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国内外赛事中获得2枚金牌、3枚银牌、6枚铜牌。

  4.打好三大球联赛,提升城市名片含金量。一是加强对足、篮、排三大球的研究和重点扶持,引导社会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支持本市三大球俱乐部打好年度各项职业联赛。北京三大球已形成多支队伍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在2018年中国足协杯赛中,北京中赫国安俱乐部表现突出,时隔15年后再次夺得足协杯冠军,并获得亚冠参赛资格。2017-2018赛季,北京首钢女子篮球队获得联赛冠军,北京汽车男子排球队获得联赛亚军。二是广泛调研新周期三大球情况,研究探讨全运会三大球队伍承接主体。通过购买服务和招投标方式,依托职业俱乐部的各级梯队,组建本市三大球全运会、青运会队伍。

  5.强化基础工作,提升训练管理水平。一是研究制定《加强训练单位制度化建设工作方案》,通过自查、督导和专题研讨等方式指导各训练单位梳理完善内部制度,形成各项制度12大类、150多项,基本实现了决策有依据、执行有程序、工作有标准、过程有监督、违规有处罚的目标,覆盖运动训练、赛风赛纪、教练员管理、后勤行政、干部人事、党建等各方面。二是做好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和管理工作,授予一级运动员(不含足球项目)631人,申报运动健将和国际运动健将158人。做好二级运动班招生、选材、测试等各项工作,计划招收411人。认真组织并完成本市运动员和教练员年度注册工作。

  三、广泛凝聚合力,筑实冬奥群众基础,冰雪运动发展驶入高速路

  1.广泛开展群众冰雪活动,践行“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一是全力打造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打造“双奥城市”靓丽名片,第四届冰雪季举办336项市、区级活动、3753场“一区一品”冰雪活动,参与群众502万人次,覆盖人群不断扩大。二是大力推行冰雪公益体验。打造百姓“冰雪驾校”,举办冰雪公益体验课,组织10余万“零基础”市民参与冰雪运动。免费发放3.4万张电子体验券,开展线上冰雪季,话题阅读量5.4亿。三是努力壮大冰雪体育组织。成立市冰壶协会、滑冰协会,逐步形成全方位组织体系,让市民能够通过身边的协会和俱乐部便捷参与冰雪运动。培养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5905人。四是发布《北京市大众滑雪锻炼等级评定标准》,制订《北京市滑雪指导员等级评定标准》、《北京市滑雪场等级评定标准》和《北京市滑雪指导员行为规范》,开展大众滑雪锻炼等级标准测评活动,颁发各级各类徽章证书3万余个。

  2.着力提升竞技冰雪实力,落实“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一是确立重点发展项目。布局6个大项、11个分项、69个小项,占冬奥会109个比赛项目的63%。本市冬季项目队伍有279人,其中运动员213人。现有77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集训队。重点发展钢架雪车、雪车、雪橇、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等项目,着力提升速度滑冰、女子冰球等项目,积极拓展单板滑雪大跳台、越野滑雪、男子冰球、高山滑雪等项目。二是积极参赛锻炼队伍。2018年本市冬季项目运动队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共获得第一名21项次、第二名31项次、第三名25项次、第四至八名60项次。于小雨与张昊、金杨、史昊首次入选平昌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1项第六名、1项第八名的成绩,达到了参赛锻炼目的,为备战北京冬奥会积累经验。三是加大共建国家队力度。在共建雪橇国家队的基础上,筹备共建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球、冰壶、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钢架雪车、高山滑雪等多支国家队或集训队。北京男子冰球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冰球集训队。合作共建北京首钢冰球国家队俱乐部,扶持北京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发展。

  3.普及推广青少年冰雪运动,推动青少年冰雪“强起来”。一是创新举办首届市冬会。设立群众组比赛,为广大冰雪运动爱好者提供展示舞台,使首届市冬会成为健康北京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竞技冰雪运动与群众冰雪运动协调发展的有效平台,进一步激发各区开展冰雪运动积极性,展现本市青少年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竞技水平,带动更多青少年关心热爱参与冰雪运动。总参与人数达到6.24万,5700余人参加决赛阶段比赛。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会同市教委制定北京市青少年冰雪校外活动中心创建标准、北京市冰雪运动校园辅导员任职条件和高山滑雪、越野滑雪、滑冰、冰球项目培训大纲,为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广泛开展青少年冰雪赛事。冰球、滑雪、花样滑冰赛事发展迅速,其中北京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有31家俱乐部、199支代表队、2613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场次达824场,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青少年冰球赛事;北京市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有105所学校、120支代表队、15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场次达326场。四是加强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大力扶持建设市级青少年冰球队4支、滑雪队1支;区级冬季项目运动队达107支,注册运动员4531人,较2017年增长60%以上。

  4.延伸集聚冰雪体育产业链条,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推动冰雪产业发展。联合市有关部门给予冰雪赛事、运动消费、项目运营和新建冰场补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场馆设施运营、公益健身服务和冰雪赛事。二是带动冰雪体育消费。举办冬博会,搭建冰雪服务平台,促进冰雪多业态发展。打造冰雪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支持延庆区以冰雪运动、冰雪赛事为重点打造国际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名区。三是落实《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促进京津冀冰雪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5.倾力打造冰雪品牌赛事,助推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一是着力打造品牌赛事。继续办好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北美职业冰球联赛中国赛等国际高水平赛事和北京国际青少年冰球邀请赛、京津冀青少年冰球邀请赛等市级品牌赛事。二是积极申办重大赛事。瞄准冬奥练兵,成功申办2019年国际雪联中国北京越野滑雪积分大奖赛和越野滑轮世界杯、2019年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界锦标赛甲级B组、2018-2019赛季冰壶世界杯总决赛、2019/2020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2019年全国冰球锦标赛等冰雪赛事,展示“双奥城市”良好形象。

  6.加快推进冰雪场地建设,促进多方发力补短板。一是推进冬奥场馆建设。成立体育行业专家库,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为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建设贡献力量。二是加快冰场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社区、学校及疏解腾退用地建设冰上场地设施。5个区已提前完成新建1座不小于1800平方米冰面的室内冰场任务。加快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建设。全市有室内冰场37座(冰面49片)、室外冰场53片。与市水务局联合试点在河道、水域等建设运营自然冰场。三是提升雪场软硬件水平。2017-2018雪季全市有20家滑雪场开放运营,有雪道115条,接待171.4万人次,总营业收入约2.23亿元。修订出台滑雪场所安全运营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进一步提高本市雪场规范与安全管理水平。按计划推进滑雪场“一场一策”有关工作,推动滑雪场提质升级。

  7.持续增强冰雪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多渠道汇聚人才。一是加强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积极引进一批优秀冰雪运动人才。面向全市跨界跨项跨季选材235名运动员。二是加快专业服务人才培养。制定8个冬季项目教练员职称评审标准,培养冬季项目一级(含)以上裁判员340人。充分发挥市滑雪协会作用,遴选拥有熟练滑雪技能人才,作为冬奥会雪上项目人才储备。三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支持高校、中专和科研院所设置冬奥和冰雪运动专业。积极吸引国内外科研、医疗、康复、体能、营养、心理等方面人才,打造复合型保障团队。

  四、全力办好市运会,提升后备人才质量,青少年体育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1.坚持改革创新,第十五届市运会成功举办。一是参赛人数创造新高,竞技水平稳中有升。本届市运会参赛规模超过1.5万人,创历届赛会新高。其中,竞技项目资格赛参赛人数12289人,决赛人数8784人,参赛运动员比上届增加13%。传统校、业余体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发挥培养后备人才的优势,充分展示出四年来本市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蓬勃发展。各参赛代表团和运动员发扬顽强拼搏、勇创佳绩的精神,创造了一批优异成绩,产生金牌844枚。二是增设群众项目比赛,为市运舞台增光添彩。选取14个受众广泛、群众基础深厚的群众竞技项目开展比赛。通过立足基层,加强市区两级协作,吸引全市各行各业近10万体育爱好者参与“我要上市运”选拔比赛,近7000人参加市级总决赛,历时3个月时间,集中展现了本市全民健身的丰硕成果和市民的健身风采,成为本届市运会的一大亮点。

  2.突出监督考核,青少年体育管理全面加强。一是青少年体育考评改革升级。制发《北京市青少年体育考评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将原有的业余训练考评、冬季项目运动队考评、体育传统校评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考评进行优化整合,使青少年体育工作考评更加全面、完整、科学。评选80个先进体育传统校、60个先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二是青少年冬季项目运动队规范发展。对区级青少年冬季项目运动队开展专项调研,配套制发《北京市区级青少年冬季项目运动队管理办法(试行)》,从政策措施层面对区级冬季项目运动队进行指导、规范和管理,为区级冬季项目运动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推进分类指导,青少年体育集训形成体系。一是基础项目集训稳中有进。通过市运会选拔人才集中训练,其中田径运动员45名、游泳运动员50名,竞技水平和比赛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三大球项目集训有的放矢。以备战2019年全国青运会为目标,足球项目选拔2009人次参加15期精英集训班,时间达66天;篮球项目选拔小学至初中阶段男、女各两支队伍80人,聘请NBA教练团队开展专项训练;排球项目举办3期集训营,选拔培训运动员170名。三是京津冀集训打造品牌。将羽毛球、乒乓球、射箭、摔跤等10个项目组成大集训营,邀请天津、河北、拉萨105名运动员参加,打造京津冀藏青少年体育嘉年华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四是极限项目集训顺利起步。举办攀岩、冲浪、滑板、小轮车4个极限项目青少年选拔赛,选拔200余名运动员进行集训,发现和储备了一批极限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五是海外集训开创先河。通过市运会选拔田径、游泳各组别前三名运动员共33人赴海外集训,为今后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走出去”积累经验。

  4.拓展培训渠道,青少年体育管理队伍壮大。一是深化政府购买服务,发挥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力量,组织举办足球、篮球、排球教练员培训班,加大三大球人才培养力度,培训足球教练员1495名、篮球教练员400名、排球教练员160名。二是依托高校体育资源,加强市级专项管理干部培训,全年培训青少年体育管理人员140名、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337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人员240名。三是积极选拔推荐参加国家级培训,先后组织参加全国体育传统校师资培训、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培训、全国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和俱乐部管理人员培训,参训规模为历年之最。全年培训总人数达2930人,全面提升了青少年体育人才数量和质量,为青少年体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5.完善竞赛体系,青少年体育赛事蓬勃开展。一是精品赛事品质提升。举办中小学生篮球冠军赛,100多所中小学校2000多名中小学生参赛;中小学生排球冠军赛,130多支队伍1000多名中小学生参赛;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联赛,310支队伍5849名运动员参赛,比赛场次达2518场;青少年篮球俱乐部联赛,400支队伍3000余名运动员参赛,比赛场次达700余场。二是京津冀赛事形成传统。连续多年组织举办京津冀青少年田径、游泳挑战赛,组队参加京津冀青少年足球、篮球、排球、柔道、武术等项目比赛,赛制更加成熟、项目逐渐固定。三是常规赛事稳步开展。举办13项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超过600所学校1.7万余名运动员在34个比赛场馆参加比赛,规模、影响力、参赛水平和比赛质量持续提升。组织参加6项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10多项全国U系列青少年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五、加强政策引导,加快产业融合,促进激发体育消费市场生机活力

  1.突出政策引领,扩大体育服务和产品供给。一是实施全民健身消费补助政策,通过惠动平台发放全民健身消费补助资金,直接带动全民健身消费约3.4亿元。实施新建体育场馆补助政策,确定新建体育场馆补助项目19个,本市新增体育场地81片、体育场地面积14.5万平方米。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二是扎实推进体育彩票实体渠道建设,全市销售体育彩票78.2亿元,同比增长28.4%,筹集公益金20.1亿元。

  2.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产业发展合力。一是举办2018年京津冀国际体育产业大会。以“开放共享·合作共赢”为主题,就如何推动和实现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组织三地和乌鲁木齐市优秀体育企业、优质体育产业项目进行推介展示和研讨互动,搭建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二是举办2018年体服会和体育产业展。第五届京交会国际体育服务贸易发展大会吸引近50余家体育贸易服务商参展,体育产业展有31家体育企业与体育服务商参与展示,吸引现场观众近3万人次参与互动。三是继续举办京津冀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2018年三地联合举办13站,培育京津冀区域体育、旅游品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示范区和世界级体育旅游目的地。四是搭建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委托北交所筹建京津冀统一的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有效推动三地体育产业资源公开、规范交易。

  3.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优化产业资源环境。一是推荐延庆区申报2018年度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之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申报2018年度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水立方全民健身游泳项目等3个项目申报2018年度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二是评审、确定、命名2018年度北京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示范单位7家、示范项目6个。三是组织开展本市2018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介活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军都山滑雪场被评为2018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延庆冬奥冰雪嘉年华被评为2018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什刹海冰雪文化节被评为2018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延庆区被评为2018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4.着力打造精品赛事,彰显国际体育中心影响力。一是有序推进2019年篮球世界杯筹办工作,成功举办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北京赛区比赛、吉祥物发布仪式和倒计时一周年启动仪式以及国际篮联迷你世界杯北京赛区比赛。二是着力打造北京马拉松、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国际篮联三对三大师赛总决赛、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系列赛北京站、国际泳联游泳世界杯系列赛北京站等高水平国际赛事。三是精心培育中国三对三篮球联赛、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北京站)、北京女子半程马拉松、北京业余羽毛球公开赛、首届北京市攀岩比赛和北京滑板公开赛等一系列全国性赛事和市级品牌赛事。四是裁判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各项目一级(含)以上注册裁判员总人数达3789人。

  5.夯实基础工作,提高行业安全监管水平。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担当。全年组织召开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分析安全管理工作,注重研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二是加强高危许可管理。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梳理全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经营信息660条,接收分发新增高危企业信息266条。三是推进安全管理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北京市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滑雪、游泳、攀岩、潜水4项地方标准于2018年7月正式实施;完成《体育场所安全运营管理  游泳场所》地方标准报批工作;完成《体育场所安全运营管理  滑冰场所》和《滑雪场服务等级评定标准》的起草论证和立项工作。四是初步建立全市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基础数据库。结合安全检查工作组织各区体育局建立隐患台账,确定了行业监管重点。根据企业信用信息建设要求,对企业执法检查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按要求及时公开。五是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准确了解、掌握本市体育产业宏观和微观运行情况,为政府部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六、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有力促进首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1.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政治意识和规矩意识,深入组织学习党内法规,严格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规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建立完善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检查考核机制,以指标体系为载体,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

  2.强化理论武装,认真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统一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要求,强化督促指导,确保传达学习教育全员全覆盖。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经常性学习内容,注重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起来,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贯通起来,做到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学出坚定信念、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使命担当,初步形成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生动局面。

  3.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不断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批示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市委贯彻落实办法、局党组贯彻意见,坚持把整治“四风”问题作为勤政廉政重点,紧盯重要时间节点,严防“四风”反弹回潮。进一步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外事活动。将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实施细则及市委实施意见和贯彻落实办法情况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目标管理考评范围、明确到各项工作当中,加强规范执行和贯彻落实力度。

  4.严格监督管理,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层层签订个性化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规范权力运行,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强化权力行使监督,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重要工作征求意见、重大问题集中讨论、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严格遵守议事规则。建立履责留痕机制,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各类责任事项应记必记,突出履责要素,实现履责全程留痕。加大执纪问责力度,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努力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