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体青字〔2022〕7号
各区体育局、教委,燕山教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
为深入贯彻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市体育局、市教委共同制定了《北京市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体育局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2年3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市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的通知》,以及《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等文件精神,为扎实推进体教融合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发挥“双奥城市”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矛盾问题为切入点,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以构建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互利共赢、互帮互助的良性发展格局为突破点,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在体教融合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激发兴趣,强健体魄,养成习惯,终生受益,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坚持“创新驱动、精准发力”的工作思路。瞄准痛点、难点、堵点、盲点,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理顺融合机制,畅通融合渠道,为体教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政府统筹、联动推进”的融合机制。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体育与教育共同发力,完善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切实形成推动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工作目标
2025年,体教融合制度机制全面建立,协调发展、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全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明显向好,依据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项数据明显改善。体育师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更趋完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明显提升,体育后备人才成长渠道畅通,人才梯队更趋合理,社会青少年体育运动氛围更加浓厚。坚持“以体育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帮助青少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一定时期内学生体质健康、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双提升”,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主要任务
(一)创新落实学校体育工作要求
突出内容与质量。坚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教育、体育“两家共为”,认真贯彻国家、北京市关于学校体育的文件指示精神,适应《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新要求,创新体育课形式内容,重在养成习惯、提升技能、提高品质、终生受益。
1.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落实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优化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普及推广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等专项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素养。
2.共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认真研究制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管理办法,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围绕学生体质健康、项目普及程度、运动队竞赛成绩、校园体育文化形成传统四个维度,明确评定标准、管理细则、竞赛体系、经费投入、师资培训和考评机制等规范性配套制度,重新组织评定,健全完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发展体系。
3.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涵盖小学至高中,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素质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全流程教学评价体系。扎实推进《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落地,试点开展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和日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指导体育教师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及训练活动计划。
4.打造高水平校园运动队。修订完善北京市学生金奥运动队管理办法,从资金、师资、场地等方面加大投入,支持中小学校建立学生运动队。鼓励市优秀运动队与在京高校合作,设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鼓励学校与体育社会组织等合作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具备相应水平的运动队可代表区、代表北京参加市级、国家级赛事,争取好成绩,争创首都学校体育品牌。
(二)全面提升体育专业人才能力
突出专业与共享。始终把教练员、体育教师、裁判员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体教融合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综合采取毕业生招录、岗位提升和体校、学校合作培养等方式,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专业素质,激发工作积极性。
1.建立专业人才共享机制。认真开展体校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裁判员和管理人员等现状普查,重点摸清基本情况、受教育状况、专业特长、任教(带队)经历等,建立统一的北京市体育专业人才共享平台,整合人力资源,服务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体育课、举办竞赛活动,实现专业人才共享互用。
2.开展体育师资能力培训。制定体育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引进来用、交流起来提高等方式方法,突出新入职体育教师,区分基础体育、项目专业,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所有体育教师轮训,进一步提升体育课教学和运动队执教能力。
3.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学校。探索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任体育老师的方法与途径,充分考虑体育人才引进的特殊性,让取得一定运动成绩、有志于从事体育教育的优秀退役运动员经必要培训、考核后,参与学校体育工作,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
4.鼓励学校聘任体育教练员。由体育部门选派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人员进入学校兼任体育教练员,指导学校运动队日常训练及竞赛,推动全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竞技水平“双提升”。
(三)构建新型业余训练体系
突出规划与整合。充分依托北京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持续深化体校改革,积极构建以小学为“塔基”、中学为“塔身”、区级运动队为“塔尖”的“金字塔”型业余训练体系。
1.拓展体校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各区级体校,整合升级场馆设施,配备过硬的专业教练团队和服务保障团队,打造成融业余训练、技能培养、体育课服务、课余锻炼为一体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为青少年运动队专业训练提供一流保障,为中小学提供场地设施、技术支持、项目培训等专业服务。探索让优秀体校教练员进入学校,协助中小学开展体育课教学、帮建中小学高水平运动队。
2.科学规划项目发展。各区教育、体育部门要加强规划设计,以中小学教育集团为主,以各项目发展为牵引,科学规划设计,按照“小学阶段抓运动普及,中学阶段抓项目提高,择优输送专业运动队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思路,积极构建“1支区级运动队+2所高中+4所初中+8所小学”的“一条龙”训练体系,推动各项目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学校与体育社会组织合作开展课余训练的模式。
3.突出重点项目发展。各区教育、体育部门要持续优化足球、篮球、排球和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及我市优势项目发展格局,每个项目按照小、初、高3个年龄层次、不少于男女各3支队伍的要求布局规划。充分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着眼后冬奥时期冬季项目发展,持续推动校园冰雪活动开展,继续举办冰雪冬令营、集训营和校际联赛等赛事活动,推动冰雪运动持续健康发展。
4.构建体育后备人才库。坚持严格标准、严格考评、严格审查,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一套涵盖各项目的后备人才选拔标准、组织流程、升转学协调保障等内容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库管理办法和细则,每年从各项目青少年、学生赛事中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苗子,纳入北京市体育后备人才库,做到真特长、真优秀,夯实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础。
5.拓展区域间协同发展。落实国家协同发展战略和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围绕竞赛、集训和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制定配套措施办法,在现有京津冀藏疆青少年体育交流的基础上,发挥首都青少年体育引领作用,逐步向华北地区、港澳等区域推广,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保障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四)共建青少年赛事体系
突出杠杆与品牌。共同整合优化青少年学生赛事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分学段、分项目,基础与专业衔接、学校与社会共建的市、区、校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扩大青少年体育赛事供给。
1.共建校级体育赛事。支持中小学校、教育集团区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按照不同项目,构建贯通各个年级、覆盖所有学校的校级、校际体育赛事体系,不断丰富学校体育赛事活动,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校体育工作创新发展。
2.共建区级赛事体系。各区教育、体育部门根据不同项目开展实际,科学筹划,精心设计,对接市级各项体育赛事,按照“同一个组委会、同一个赛事计划、同一个竞赛规程、同一个参赛标准”,共同打造区级青少年学生体育竞赛体系,在竞赛中发现、储备本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3.共建市级精品赛事。不断提升北京市运动会、冬季运动会办赛质量,优化北京市学生运动会和青少年锦标赛、冠军赛、联赛等系列品牌赛事,选择冰球、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普及开展广泛、参与度高的项目,研究构建贯通各个年级、覆盖所有学校的市级、校际体育赛事体系,努力做到周周有赛事、校校可参加、人人能参与。发挥单项体育协会优势,打造政府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俱乐部赛事体系。
4.共建高水平“北京队”。凡以北京市名义参赛的全国性学生青少年体育赛事,均由市教委、市体育局共同选拔运动员,联合组队参加,共同打造一流的北京代表队,不断提升运动水平,树立北京学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
(五)推动社会力量服务校园
突出需求与准入。适应国家“双减”政策,积极规范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和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对接学校学生需求,指导普及运动技能,提高青少年体育服务质量。
1.加强体育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按照建立台账、制定标准、组建团队、评估考核和公示挂牌等步骤,围绕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运营管理、赛事活动、专业资质、诚信经营等各项指标,进一步细化标准,加强对从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引导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满足青少年体育健身需求。
2.鼓励优秀实体服务校园。搭建供需平台,建立准入标准、服务标准,由培训机构与学校自由双向选择,探索以购买服务等方式,由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向学校提供体育锻炼服务,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有益补充。
3.引导形成良性竞争格局。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强化行业自律,落实事中事后监管,促进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良性竞争,增加社会活跃度,打造一批专业、优质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
(六)实施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
突出供给与细节。通过开展青少年健康普及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推广体育锻炼技能,普及健康知识,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
1.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针对青少年学生“小眼镜”“小胖墩”等健康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办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开具运动处方,积极开展健康干预。
2.建立青少年运动监控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AI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青少年人群体育锻炼、健康状况监测,并采集相应数据,定期发布《首都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加强体育场馆设施供应。推动体校、学校体育场馆双向开放,提高场馆利用效益。针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在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青少年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满足青少年健身锻炼需求。
三、保障措施
(一)发挥市级体育卫生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功能
参照国务院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北京市实际,将体教融合工作作为市级体育卫生工作局际联席会议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组建体教融合工作专班,负责贯彻联席会议决策部署,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落实。各区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体教融合组织机构,研究制定具体方案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二)建设融合保障体系
围绕体教融合,抓紧研究制定各项制度、机制和标准、办法,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在现有北京市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加强优化整合,逐步拓展升级,集成体育后备人才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赛事活动管理和信息查询、交流共享等功能,实现青少年体育智能化管理,为学校、体校和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服务保障。
(三)统筹加大经费投入
市、区两级部门要加大对体教融合投入力度,分阶段抓重点,做好资金保障。要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引导社会力量投入青少年体育。
(四)建立联合督导机制
市、区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成联合督导组,研究制定体教融合督导评估标准细则,区分不同考评对象,定期加强督导检查,以督导促落实,以检查促效果,努力实现体质健康、竞技体育水平“双提升”,确保全市体教融合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