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北京市体育局科技项目《北京市重点项目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专项(2023)》在体科所五楼会议室进行了结题验收评审。
该项目从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实践、体质与健康促进的现状出发,紧密围绕北京市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及大众科学健身需求,设立了十一个研究课题,分别从格斗类项目运动员赛前减控重期营养代谢相关指标的评估与应用、中长跑专项训练后神经肌肉疲劳特征、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对击剑项目慢性踝不稳的改善效果、不同负荷典型训练课中自行车运动员组织间液葡萄糖(IFG)动态变化、北京市一线贫血运动员的铁代谢特征及相关参数对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tDCS联合运动干预对运动员神经肌肉激活效果、两种复合式训练对男子柔道运动员下肢力速表现和专项能力迁移效应的对比、基于速度对北京女子柔道队运动员进行1RM测试方案的优化与应用、手球运动员跳步切步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睡眠卫生教育改善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睡眠质量、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太极拳锻炼者骨健康特征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由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五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从课题目标、主要研究内容、考核指标、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情况、成果推广价值、主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对课题进行评审和考核。此次评审会还特别邀请研究课题涉及的运动队代表及各训练基地竞技体育科技助力科负责人员共同参会讨论。评审组在听取了课题组的结题汇报以及课题涉及运动队代表对相关研究在队伍中实际应用效果的发言后,达成一致意见,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对竞技体育科技支撑体系中的部分新技术和新手段在机能监控、营养调控、体能训练、伤病防护、疲劳机制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运动促进健康研究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相关成果应用于体育实践中,对北京市优秀运动队科学化训练水平的提高以及北京市中老年人群科学健身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课题组完成了既定考核指标,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同意通过结题验收。
领导班子在会后进行了总结,并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高志青副所长(主持工作)强调,课题是提升和展示每个课题承担者研究能力和学术能力的重要路径和方式,每一次课题评审,尤其是专家点评和同行讨论,都为具体帮助课题组提高能力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直接的、针对性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感谢专家和教练们在严冬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所做出的专业付出,也感谢每个课题组的辛勤努力。同时指出科技服务离不开科研成果的支撑,而科研成果来自于科研项目和课题的产出,作为全国地方体育科研领域的专业机构,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将持续提升课题研究质量、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把传统科技服务的优势转化为科学问题解决的能力,实现科技保障和科学研究双丰收,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问题解决,这也是每位科研人员的职责和使命。
高志青副所长对课题结题材料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个课题组要根据专家点评,整理和完善,对于课题存在的问题,强调处理好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课题研究逻辑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参与配合与实验设计科学性及合理性之间的关系。科研之路艰辛,需要养成求真务实的学风。每个课题都要根据专家意见认真落实、修改到位。只有经得起专家的质疑、同行的评议和科学的检验,才能确保我们高质量完成课题任务,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高水平论文。
最后,高志青副所长代表领导班子强调了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是每个课题承担人和参与者的事情,更是科研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使命。未来,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将积极听取意见,优化各个环节,在科研管理和服务上不断努力,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图片资料
结题评审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