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政务动态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拓展体育科研视野——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参加2024年欧洲体育科学学会年会纪实
2024-07-29 10:16:42  |  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字号:
分享:
打印

  为提升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拓展国际视野,在体育局相关领导和处室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任满迎、崔书强、孙科、籍晓蕾、祁旋和余丹六名科研人员,于2024年7月1日至5日赴英国格拉斯哥参加第29届欧洲体育科学学会年会,向来自世界各地从事体育科学的人员展示交流体科所科研成果,同时与国外同行积极交流,了解国际体育科研发展趋势和学习国际先进科研成果,助力体科所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欧洲体育科学学会作为全球重要的体育科学学术组织,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在国际、跨文化、多学科与跨学科背景下,为促进体育科学发展提供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本届年会由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主办,主题为“提升健康、运动表现和社区体育(Enhancing Health, Performance and Community Sports)”,交流范围涉及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神经肌肉生理学、营养学等多个体育科学领域。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300多名体育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包含3个大会主旨报告、32个特邀专题研讨会、168个口头报告交流会、120个传统墙报交流会和400余个电子墙报展示。

  任满迎研究员以《负重蹲跳与大负荷颈后深蹲的激活后增强效应对摔跤运动员爆发力影响的对比研究》(Effect of blood flow restriction on rSO2 of local muscle during moderate to low intensity endurance exercise)为题,探讨了负重蹲跳作为赛前热身激活的方式对于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影响,为运动员提升准备活动效率和效果提供了新的选择。

  孙科副研究员进行了题为《中低强度耐力运动中血流限制干预对局部肌肉氧饱和度的影响》(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AP effects of squat jump and heavy load back squat o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in wrestling athletes)的墙报交流,研究表明:在中等强度耐力运动中,血流限制降低了肌肉的氧饱和度,增加了生理负荷。提示这种运动方法,可在较低的机械负荷时给予肌肉较大的耐力刺激,为运动员康复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籍晓蕾以《常用力量练习动作中臀大肌激活程度的研究》(A study of the degree of gluteus maximus activation in commonly used strength exercises)为题,对26种常用臀大肌力量练习动作对臀大肌的激活程度进行了探讨,为教练员根据训练目的,选择适宜臀大肌训练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祁旋助理研究员为提升手球运动员纵跳、冲刺、变向能力,以《杠铃臀推与杠铃臀桥训练对女子手球运动员的纵跳、冲刺及变向的影响研究》(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barbell hip trust and barbell glute bridge resistance training on jump, sprint and change of direction in female handball players)为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杠铃臀桥能够提高女子手球运动员的纵跳表现,杠铃臀推能够提高女子手球运动员的变向能力,但两者均不能提升冲刺表现。

  余丹助理研究员以《空手道专业运动员中训练负荷与急性慢性负荷比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of training load and acute chronic woekload ratio in karate athletes)的题,对运动训练负荷测量和评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对空手道运动员来说,技术训练负荷和每日平均训练负荷可以预测急性慢性负荷比,然而,体能训练负荷不能预测急性慢性负荷比,急性慢性负荷比主要受到技术训练和平均每日训练负荷的影响。

  崔书强博士为探讨运动负荷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以《重复力竭性跑台运动对大鼠皮层纹状体突触可塑性的影响》(Repeated exhausted treadmill running induced neuroplastic effects in rat primary motor cortex and dorsolateral striatum)为题开展研究,研究发现长时间的疲劳积累可引起初级运动皮层-纹状体突触可塑性的改变,而一次急性疲劳并未引起这种改变,为教练员选择合理负荷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会期间,六名科研人员结合自己研究领域,认真聆听专家报告,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国际体育科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参加运动生理学、运动与脑科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质健康与促进、运动员科学体能训练学等领域的专题研讨会,拓宽了学术视野,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参会期间,科研人员们还与参加本次会议的科研设备展商进行了交流,对体育科研领域先进仪器设备的研发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了解。

  7月16日,六位出访科研人员围绕学科前沿、参会收获、未来工作启示三个部分,与所内同仁进行了专题交流和汇报,特别提到此次参会,对于所内要求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复合科研团队建设,倡导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整合相关领域专家合作,共同攻克竞技训练和体育科学中的复杂难题等要求,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知,是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其次对于体育科研成果的产生和应用,要加强与运动队、学校、相关企业等成果应用部门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教学方法和健身指导,方能推进科研成果应用的落地和落实;最后,从事体育科研,要以实践问题解决为引领,努力培养创新思维,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方法,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通过此次出访格拉斯哥参加2024年欧洲体育科学大会,加强了科研人员与国际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展示了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开阔了科研人员学术视野,增强了立足实际做出一流科研成果的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科研工作水平提升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六名科研人员参会现场&所内汇报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