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市教委、市体育局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本市将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开展学生班级联赛、“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等8条举措,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中小学体育课时要求细化。其中,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至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每节体育课应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随意性;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课内、课间、课后服务应一体化设计,中小学应需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等不少于10个项目的轮换活动,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体育八条”首次明确,中小学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突出“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比赛项目可由学校因地制宜设计安排。市教委介绍,新学期,各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班级赛方案,鼓励师生共同参赛,教会学生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怎么面对失败和汲取经验。
本市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建立学生线上“健康师”辅助机制,引导家校合作,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针对引体向上等体质健康测试中的薄弱项目,市教委将实行弱项强健行动,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逐步增加学生单杠悬垂支撑和斜身引体项目,科学支持学生上肢力量提升,同时缓解学生脊柱侧弯和圆肩驼背等问题。这些措施将在新学期全面实施。
此外,本市还将实施体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到2027年底,各区要对体育教师轮训一遍;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定期安排体校教练员和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每周指导学生开展至少1次专项训练,每年举办至少一期“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体育教师运动训练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