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政务动态
户外健身守住个人安全底线
2025-07-16 14:39:56  |  中国体育报
字号:
分享:
打印

  夏日炎炎,走出城市拥抱自然,参与各类户外运动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打开方式”。其中,山地运动在近年来广受户外运动人群的青睐。然而,在享受运动分泌的多巴胺时,也要牢记安全线不可逾越。

  人们在参加山地运动的准备阶段,应当充分做好应对高温和低温的措施。中国登山协会委员、山地户外运动教师孙涛指出,在高温环境中,人体大量出汗并随着流失水分和电解质,若不及时补充,会出现肌肉痉挛、头晕目眩等症状。低温则主要体现为冷、风、湿三方面。山区海拔相较于城市偏高,每上升1000米,气温便降低6摄氏度。且当气流翻越山脊时,会产生空气压缩效应,风力增强。加之衣物被汗水浸湿,体感温度进一步降低,处理不当则会引发失温等严重后果。因此,运动者务必考虑到当地当季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提前熟悉山路,重视补水补盐,并携带可供防寒的衣物和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致伤的隐患。

  在恶劣天气来临时,如何自护同样是山地运动爱好者需要做好的功课之一。对此,孙涛建议运动者必须掌握专业的户外运动知识,他解释道:“恶劣天气不会立即产生,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山区见到乌云升腾起来,云盖下方有形似水母触须的云影,说明周边地区已有雷雨降临;听到有类似火车或卡车的轰鸣声,意味着附近可能暴发泥石流。”掌握了这些知识,人们便可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并撤离至安全区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参与山地运动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魅力,可以带来成就感。正因如此,部分运动者尽管脱水、拉伤仍尝试继续前行,最终因山区人烟稀少、通信不畅而加剧伤情。孙涛对此表示:“在参加山地运动之前,一定要有相应体量的锻炼经验,保证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能力足以支撑复杂的山地环境。运动者心中千万要有一条底线——思考自己还能否坚持的时候,恰是应该尽快下山的时候。切莫盲目冲动,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