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国体育彩票杯”2025年北京市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馆圆满落幕。本次赛事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市乒乓球运动协会、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局、北京市海淀区乒乓球协会承办。本次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市17个区和地区的800余名运动员参与角逐。比赛为期4天,设有男子甲、乙、丙、丁组和女子甲、乙、丙、丁组8个竞赛组别,涵盖单打、双打、混双、团体等项目。赛场上,青少年选手们挥拍灵动、落点精妙,进攻的锐度与防守的韧性交相辉映,将乒乓球运动的竞技魅力与青春朝气完美融合。
乒场淬炼,小球台追逐大梦想
门头沟代表队运动员任芃屹分享道:“从接触这项运动开始,一直对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赛场入口感受到的不是紧张,而是场地的宽阔与灯光的明亮,比赛让我学会在紧张时稳住呼吸、失误后快速调整,更深刻体会到训练与比赛的不同——训练是重复打磨,比赛是聚光灯下的检验。乒乓球运动提升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坚韧毅力与抗压能力,而专注力是该项目最需具备的品质,这也让我在其他事情上能沉心定目标。”
10岁半的文若淇和王濡钰来自海淀,在20日的比赛中获得了女子丁组双打第五名的好成绩。两位小运动员在场上的配合非常默契,多次打出精彩球。谈及两个人的配合,文若淇和王濡钰表示,两人已经配合了接近一年,曾在2025年北京市U系列比赛中获得过16强。两人也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王濡钰主要负责站在靠前位置进攻,文若淇主要负责在靠后位置拉远球。对于未来与乒乓球相关的梦想,两人表示,希望可以通过将乒乓球作为自己的特长,帮助自己选择更好的学校。王濡钰提到,除了择校外,自己也可能会走向职业道路,如果有希望,想努力拿个世界冠军。
热爱传承,“解码”乒乓育人价值
十岁的李文汐从小就站上了球台,因为他有一位曾经打到省队的哥哥。哥哥一板一板教会他握拍、发球和步伐,是他的教练,也是榜样。每一次训练,李文汐都会对照哥哥的动作反复揣摩。每一场比赛结束后,他最想分享的人,仍旧是哥哥。“我想和我哥一样。”李文汐说得很笃定。哥哥的严谨和坚持,已悄然融入他自己的球风。
九岁的季岚轩与乒乓球的渊源同样来自于家庭。他的父亲是国家队的体能教练,带过许多知名球员。这样的家庭环境,让他比同龄人打起球来更加冷静。他说自己一定要做好充足热身,将状态调到最佳才会上场。谈到未来,他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认真地说:“先赢球馆里的强手,再进北京队,然后慢慢争取更大的舞台。”
深耕基层教练岗位多年,门头沟代表队教练员刘龙表示,“参与高水平乒乓球赛事对青少年选手的成长意义重大,能锻炼其心理冲击承受力与抗挫折能力,让孩子们在与各区高水平青少年切磋中发现不足、明确定位。乒乓球项目对青少年有延缓近视发展、增强专注力与四肢协调能力的益处。当前我们培育乒乓球后备人才时,更加注重球商的培养,让孩子们的学习与打球相辅相成,助力运动员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乒乓球人。”
场外也精彩,趣味活动现场成“快乐星球”
赛场上激烈角逐的同时,赛场外,“乒乒乓乓趣味赛”活动也同步开展。“飞行乒乓击球挑战”和“迷你乒乓球赛”两项趣味挑战,吸引了众多青少年乒乓球选手踊跃参与,进一步营造了热烈的赛事氛围,丰富了选手和家长们的参赛体验。
趣味赛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小选手前来挑战。迷你乒乓球桌旁,既有全神贯注对战的小选手,也有围观助威、等待上场的孩子们。尽管迷你球拍与常规球拍有所不同,增加了比赛难度,但小选手们很快适应,经过几次练习便能熟练运用,尽情享受比赛。
另一侧的击球挑战区也同样热闹,孩子们排起长队,依次尝试将乒乓球击入小怪兽形状的收集箱中,家长们则在一旁用镜头记录孩子积极参与的精彩瞬间。
本次锦标赛不仅是青少年乒乓球爱好者的竞技舞台,更是他们成长的课堂。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专注拼搏,到教练对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赛事全方位展现了乒乓球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多元价值。未来,北京市将持续完善青少年乒乓球人才培养和赛事体系,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乒乓球运动,为北京乒乓球事业培育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