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市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力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着力推动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全力推进“两运”备战工作,全面做好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备战参赛工作,高标准办好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不断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首都体育事业新发展,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全面落实国家战略,深入推动“六个身边”工程,提高全民健身服务均等化水平
1.推进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市民诉求出发,自觉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持续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全民健身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结合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创建工作,继续创建56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并对2018年已创建的60个示范街道、特色乡镇给予延续性扶持和管理,进一步强化基层全民健身工作规范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三是研究北京市全民健身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推动体育城乡统筹和区域均衡发展。
2.壮大体育组织,为群众健身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在全市开展健身团队备案、星级评估等工作,完善网络备案系统,梳理基层健身团队大数据建设工作,在场地、培训指导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化、科学化、生活化。二是规范体育社团管理,落实社团换届、年检评估等工作,大力扶持冰雪体育社团,促进各级各类协会规范化发展。三是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培训力度,完善以培训、使用、管理和激励为核心的工作体系,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效高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3.建设场地设施,为群众健身提供方便条件。一是重点研究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统筹好各方面工作力量,提高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推进北京市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及其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解决百姓身边健身设施不足、健身场所功能单一、健身设施陈旧等问题。二是积极推动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公园绿地等合理建设休闲健身场地,在全市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100公里健走步道。三是认真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加强健身设施建设。四是补齐回龙观、天通苑等地区场地设施建设短板,更新全民健身路径,新建篮球场、乒乓球长廊等场地设施。
4.丰富赛事活动,为群众健身提供多样供给。一是统筹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持续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节、北京市体育大会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广泛开展传统性、经常性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不断增加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提档升级“一区一品”群众赛事活动,在人数、影响力、提升身体素质方面更具带动作用。二是以重要时间节点和节庆假日为契机,开展寓意深厚、内涵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弘扬武术、龙舟、风筝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培育徒步、骑行、山地户外等具有休闲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三是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京津冀群众健身交流活动;办好北京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等国际赛事,配合做好世界体育大会筹办工作,打造群众体育国际品牌赛事活动新亮点。
5.加强科学指导,为群众健身提供安全保障。一是开展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掌握市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为体育工作、体育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积极推动全市街道、乡镇三级体质监测站点全覆盖工作,科学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体系,制作科学健身科普宣传片,编印《微健身口袋书》,倡导市民随时随地可运动健身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引领新时代全民健身新方向。三是深入实施体医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总结推广医疗体检与体质测试相结合的试点经验,合作宣传、推介健身气功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6.弘扬体育文化,为群众健身提供精神引领。一是充分发挥北京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独特优势,在赛事活动中更多融入体育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为体育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二是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市民拼搏进取、顽强向上的意志品质,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和“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植根于群众心中。三是积极推动以武术、健身气功、龙舟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通过“1025动生活”“界内界外”等广播节目和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宣传科学健身理念,讲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故事。
7.提升信息水平,为群众健身提供科技支撑。一是持续做好“惠动平台”项目,调动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为市民健身提供精准信息服务。三是实施科技助力科学健身工程,改革创新传统体育互动模式,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全民健身新空间。
(二)全面落实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狠抓“两运”备战工作,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贯彻落实“三规四化”,统筹推进“两运”备战工作。贯彻落实《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规划(2018-2025年)》,根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加快推进“三规”合一等重点工作落实,定期开展绩效评估评价。严格按照东京奥运会和陕西全运会备战工作计划,紧盯两运重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训练单位、运动项目和重点运动员备战工作的实施,形成高效的“四化”备战体系。通过“三规四化”加强北京竞技体育的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有力助推本市竞技水平的持续提升。
2.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加强科技助力备战工作。加强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加强对“三从一大”和科学化训练理论的探索和实践,革新传统训练理念,突出项目体能训练,引进先进训练方法,促进赛练紧密结合。加强国际训练交流合作,提高本市训练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保障水平。发挥训练单位软硬件作用,探讨建设数字化训练中心,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掌控训练过程,评估训练效果,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3.做好年度参赛组织,全面检验备战工作成果。高度重视东京奥运会北京运动员的选拔参赛工作,做好各支国家集训队北京运动员的服务保障工作,力争早入围、多入围,使更多北京运动员和教练员站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科学下达年度全国指令性比赛任务。在成年比赛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增加青少年比赛目标任务,科学评估本市各项目的训练质量和竞技水平。进一步加强三大球职业联赛队伍建设,提升三大球实力,在职业联赛中力争再创佳绩,持续打造北京城市体育名片。
4.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夯实项目队伍根基。各直属训练单位要树立大青训和大集训的观念,利用高水平的教练员和优质的场地器材设施资源,利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训试训,将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纳入训练单位的视野和队伍。加强各训练单位和各类学校、各区体校和社会俱乐部的全方位合作,形成稳定的项目人才培养网络,切实提高青少年科学训练水平。研究后备人才培养的奖励激励政策,调动全社会参与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5.牢固树立规矩意识,筑牢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防线。严格遵守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各项规章制度,是北京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要求。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建立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责任制,强化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教育,形成完善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监督检查和惩处的长效机制。
6.对接国家体育改革政策,助推竞技体育发展。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学习借鉴各项目国家队的先进训练方法理念。充分利用国家队选拔和全运会改革政策,加强奥运会重点项目的共建合作。加强与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多方整合社会资源,在本市社会基础较好、社会活力较强的项目上持续发力、抢占先机。
(三)普及发展冰雪运动,加强冬奥备战工作,助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和“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目标
1.大力发展群众冰雪运动,不断扩大冰雪运动人口规模。办好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开展冰雪运动推广活动,统筹各区开展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冰雪嘉年华和冰雪节;推进冰雪公益体验课,面向零基础市民开展冰雪运动体验,免费发放2万张冰雪体验券,组织10万市民免费参加冰雪课。打造冰雪赛事活动,开展14项国际和国家级赛事、9项省际赛事、46项市级和120项区级赛事活动;加强冰雪运动人才培养和冰雪运动知识普及,采取线上直播、线下面授的形式开展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新增4000名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讲好中国故事和冰雪故事,利用“北京健身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提高冬奥会和冰雪运动在广大市民中的曝光率,拓展冰雪运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冰雪运动。全市冰雪运动人口达到550万。
2.切实增强责任担当,高效有序做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备战工作。扩面固点,不断凝练冬季项目布局,在已布局6个大项、11个分项、69个小项的基础上,努力新增高山滑雪分项。多元有序,持续推进3个层级结构项目多维发展,力争重点发展项目形成优势,着力提升项目积极突破,积极拓展项目入围参赛。汇聚资源,加大重点运动员、教练员培养力度,坚持开门备战、实事求是、广纳贤才、为我所用,汇聚吸引一批高水平国内外冰雪运动人才。精准施策,不断提高训练实效,加快组建体能、科技、康复、营养、心理等复合教练团队,为冬奥备战提供全方位服务。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支持冬季项目赴国外反季节训练,力争在短期内拉近与世界强国间的距离。科技助力,加强体能、训练分析、医疗康复、营养、心理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和应用研究,制定“一队一策”个性化科技保障措施,不断提升科学化训练水平。合作共赢,全力支持保障国家队备战工作,建立双向深度融合的保障体系,做好共建的9个项目国家集训队服务保障工作,持续推进跨界跨项跨季选材,力争为国家队输送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借势借力,利用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延庆赛区主场优势,为国家队适应性训练提供便利条件与优质服务。
3.积极开展青少年冰雪普及,努力扩大青少年冰雪运动覆盖面。积极开展百万青少年参与冰雪活动,开展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分批次建设北京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创办校外冰雪活动中心,推动冰雪进校园。办好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以及青少年滑雪、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冰壶比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参赛范围,打造规范良好的青少年冰雪赛事平台,形成比较完善的青少年冰雪赛事体系。抓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引导各区合理布局项目,逐步形成符合本区特点的优势项目。
4.加快推动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扩大冰雪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冰雪体育产业政策进一步落地,会同市财政局尽快出台本市品牌赛事管理办法和补助标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冰雪体育产业。加快冰雪运动发展集聚区建设,促进冰雪体育产业与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培育更多的冰雪体育企业成为市级体育产业基地,推荐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规范冰雪行业发展,推进冰雪场所安全系列地方标准制定。利用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延庆赛区主场优势,促进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
5.着力打造精品赛事,积极培育冰雪竞赛表演市场。大力引进国际顶级高水平赛事,配合北京冬奥组委,办好“相约北京”系列冬奥测试赛,做好高山滑雪世界杯筹办工作。加强与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的联系,整合京津冀场地资源,联合引进并打造可持续发展、具有地域特点的自主品牌赛事。持续增强已有品牌赛事影响力,全力办好国际雪联中国北京越野滑雪积分大奖赛和滑轮世界杯、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甲级B组、冰壶世界杯(总决赛)、北美职业冰球联赛中国赛、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国际冰雪赛事,展示北京“双奥城市”良好形象和办赛实力。
6.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统筹加快冰雪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滑雪场提质升级,会同市有关部门积极研究支持政策,从改善硬件条件、提升软件水平两个方面发力,促进滑雪场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积极增加冰上运动场地设施,坚持政府在冰雪场地设施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发挥多部门联动作用,不断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指导各区做好冰雪场地设施规划,加快建设一批群众身边的冰雪场地设施。督促未完成1800平方米标准冰场建设任务的有关区尽快落实用地选址与建设。继续在有条件的河湖等自然水域建设冰上场地设施。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
(四)以备战全国青运会为重点,全面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扎实做好训练备战,全力打好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为宗旨,以全面动员、积极参赛为引领,以增强实力、力争佳绩为目标,统筹协调、服从大局,做到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运行机制和谐顺畅、备战保障坚实充分、教育防范深入细致,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2.广泛开展协商合作,不断加强体教融合。体育、教育部门不断完善信息共通、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合作共赢的体教融合长效机制。共同推进高水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破解工作梗阻。继续推进体育标准化、校园科学运动干预等工作,为学校体育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推动学校体育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加强校园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建设,扩大传统校数量,增加冰雪等体育项目。共同办好北京市体育传统校系列比赛等中小学生体育赛事,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
3.开拓创新方式方法,加速培养后备人才。完善和巩固以业余体校为主体,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单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依托,以社会机构和体育协会为有效补充的多层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开展新周期业余训练发展战略定位调研工作,研究制定促进业余体校发展的对策办法。推进业余训练社会化进程,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办法,逐步建立社会组织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的机制,扩大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外延。继续推进训练营模式,组织开展田径、游泳等15个项目训练营。继续组织海外集训、京澳青少年体育交流和京津冀藏疆集训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范围和规模,增加集训的品牌效应。
4.精心办好各项比赛,着力完善竞赛体系。加快本市中小学生篮球冠军赛、排球冠军赛两大精品赛事社会化、市场化步伐,扩大赛事规模,提高赛事参与面和影响力。扶持市青少年足球、篮球俱乐部联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满足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需求,发现和培养后备人才,推进全市足球、篮球项目发展。将市业余体校冠军赛、青少年冠军赛等合并,举办市青少年U系列冠军赛,加强赛事整合,打造项目更全、覆盖更广的全新赛事。继续主办京津冀青少年田径、游泳赛事,组织参加篮球、排球、柔道等比赛,不断推进京津冀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
5.持续做好公共服务,夯实青少年体育基础工作。调整完善青少年体育考核方式方法和指标体系,指导和推动各区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组织举办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教练员、体育教师培训班,不断提高全市青少年体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组织开展以促进青少年体质为目的的趣味运动会和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进社区活动,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良好氛围。承接举办全国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和体育技能的提升。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职能转变,为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体育消费市场活力
1.加快体育产业政策落地,促进体育消费升级。一是做好国家、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积极研究制定北京市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二是继续实施全民健身消费补助政策和新建体育场馆补助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推动本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体育消费。三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搭建三地体育产业交流发展平台,继续举办京津冀国际体育产业大会,深度挖掘并发挥京津冀现有和潜在的发展优势,促进京津冀体育产业跨区域联合、跨行业整合、跨产业发展。四是加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规范本市体育休闲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优化产业资源环境。五是切实加强体育彩票实体渠道拓展工作,加大体彩公益品牌宣传力度,力争完成60亿元年销量任务。
2.积极培育体育竞赛市场,打造精品体育赛事。一是加强与国际篮联及各分赛区的联系沟通,高标准完成好开幕式、小组赛和决赛阶段的各项筹办任务,力争把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办成一届精彩、卓越的国际体育盛会。二是办好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北京国际长跑节暨北京半程马拉松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培育在京外国人篮球赛、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北京站)、北京滑板公开赛、北京市篮球锦标赛、业余羽毛球公开赛等一批新兴赛事,提升赛事价值。三是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三地合作策划京津冀体育赛事活动。
3.优化市场营商环境,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一是重点关注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和热门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开展深层次调查研究,为加强体育市场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二是进一步规范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许可工作,加强许可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开展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管理工作专题研讨,编制典型许可案例,组织现场观摩。三是建立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信息公示制度,统一设计制作公示栏,推动体育市场管理规范化。加强体育市场企业信用信息建设,开展预付消费宣传,维护体育市场繁荣和良好秩序,倡导理性消费。
4.强化行业监管责任,提升体育市场安全运行水平。一是做好安全生产督查整改工作,统筹落实安全隐患治理三年行动等重点任务。二是完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组织安全生产培训活动,开展安全生产制度专项检查,推进制度落实,有效促进安全管理工作。三是组织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水上救生和滑雪场所应急演练。联合开展减溺执法检查、雪场执法检查活动。开展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估。四是研究制订本市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度。开展应急预案专项检查,提高经营单位应急意识和能力。五是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建设工作,组织制定滑雪、游泳等项目的二级企业标准化评审方案,并对符合条件的经营单位进行评审。
5.建立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引导体育产业发展。一是加强沟通协调,建立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的数据共享机制,全面提升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效率。二是继续做好年度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工作,开展冰雪运动场所经营信息、体育系统京津冀赛事活动开展情况等统计工作,整合重点数据指标,以分析基础数据为核心,以体育服务于民为目标,准确了解和掌握本市体育产业发展状况,探索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引导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深化足球改革发展工作,印发并落实《北京市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重点任务分工》和《北京市足球2020行动计划》。加快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做好全市足球场地调研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顶层设计,体教深度融合,资源有效整合,完善本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办好百队杯等青少年足球品牌赛事,开展青少年足球推广活动,大力普及青少年足球运动。持续完善社会足球联赛体系,举办社会足球品牌赛事,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级各类社会足球活动,促进社会足球蓬勃发展。宣传足球文化价值,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建设首都特色足球文化,树立健康、快乐、进取的足球发展理念。
(六)加强体育系统党的建设,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1.提高政治站位,认真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既从总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思想精髓,又从各个领域深入理解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注重强基固本,扎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这一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载体,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推动“B+T+X”体系在党支部中有效落实。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提升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深化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党员宗旨意识、表率意识,努力在完成各项任务中勇于担当作为。
3.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认真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加大干部队伍建设谋划力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进一步强化干部管理监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4.强化宗旨意识,认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要求,认真抓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引领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提高党性修养水平,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在新时代以新担当新作为在北京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5.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廉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用好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功能,引导全局系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牢记法纪底线不可逾越、法纪红线不可触碰,切实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狠抓作风建设,巩固和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市委贯彻落实办法,坚持把整治“四风”问题作为勤政廉政重点,紧盯重要时间节点,严防“四风”反弹回潮。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个性化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推进决策公开,坚持党务、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权力监督。加大执纪问责力度,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努力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启动系统内部巡察工作,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