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科学谋划新时代首都体育发展关键之年,是东京奥运会、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举办之年。全市体育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加强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本市《关于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实施意见》,精心谋划、精心组织,切实把体育设施建设好、体育活动开展好、体育事业发展好。
一、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强化防控措施,积极贯彻市政府关于落实“四方责任”、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要求,对离京人员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严格人员健康状况检测,落实返京人员居家观察14日等具体措施,处理好疫情防控与训练备战关系,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积极稳妥开展训练备战;暂停举办人员密集型群众体育活动和赛事活动,督促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严密防控,对达不到疫情防控要求的暂停开放营业,切断疫情传染源;开展居家健身知识宣传,制定并发布《居家健身方法》,发挥市级体育社团专业优势,推出系列居家健身项目,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体育力量”;加强体育企业扶持政策研究,减轻疫情对首都体育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做好体育企业复产复工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双报到”要求积极投身社区(村)参与疫情防控,在防控一线争做先锋表率,彰显责任担当。
二、贯彻落实“七有”“五性”要求,着力破解群众最后一公里健身难题
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项目,建设300处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多功能运动场地,建设30公里社区健走步道,创建20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三年工作方案》,逐条逐项抓好落实,不断完善以“15分钟健身圈”为基础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网络;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城市公园、绿地等场所因地制宜建设更多体育场地设施,加大室外健身器材维护、更新力度,健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机制,逐步满足市民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推进城市副中心、回天地区、城南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补齐短板,逐步构建体系完善、惠及大众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规范区级体育总会和各级体育社团建设管理,大力扶持冰雪社团,开展健身团队备案、星级评估,在场地、培训指导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完善工作体系,抓好各级培训,建设高效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商圈、景区、广场等区域资源,举办亲子马拉松、轮滑等各类时尚极限项目活动,培育徒步、骑行、山地户外等健身休闲项目活动,拓展夜间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让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火起来”。大力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深化赛事活动分类分级管理,逐步规范赛事活动标准、规则及服务保障,支持社会力量组织筹办体育健身赛事活动,不断优化群众赛事活动供给,办好群众性国际体育品牌赛事和市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不断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做好北京市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深入实施体医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实施科技助力科学健身工程,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全民健身新空间。大力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精心培育发展体育公益及志愿服务,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礼仪,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保护、推广和创新,积极推动以武术、健身气功、龙舟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
三、以两运备战参赛为重点,全力提升竞技体育训练备战质量和水平
落实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和备战工作计划,全力备战东京奥运会,做好国家队北京运动员和教练员保障工作,力争更多运动员入围中国体育代表团,出色完成东京奥运会目标任务;加强重点项目运动员训练备战工作,组织打好陕西全运会预赛,力争早入围、多入围。实施竞技体育科技助力发展规划,建立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智能训练场馆建设升级,加大各项目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科研保障团队和医疗保障团队三支队伍建设,提高对优势项目、重点运动员的科技服务能力。做好共建国家集训队工作,完善本市布局项目投入机制,突出奥运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全运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基础大项和三大球项目建设;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拓宽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培养途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协会、俱乐部共建运动队。完善各项目运动队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局属训练单位与各类学校、业余体校、社会俱乐部合作,形成稳定的项目人才培养网络;输送更多优秀运动员到各级国家集训队锻炼提高,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较高执教水平的领军型教练员。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运动员为国争光、为体育事业作贡献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继续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等工作。贯彻落实《反兴奋剂管理办法》,着力加强反兴奋剂工作四个体系建设,加大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管理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积极向上的竞技体育发展环境。
四、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推动北京冰雪运动发展迈上2.0台阶
大力发展群众冰雪运动,深入开展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统筹各区开展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冰雪嘉年华和冰雪节,加强冰雪运动科学健身指导,持续扩大冰雪人口,参与冰雪活动突破1000万人次。全面提升竞技冰雪运动水平,延伸项目布局,加速推进共建国家队,全力做强优势项目,着力培养重点队员,全力以赴打好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力争实现金牌突破,助力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努力扩大青少年冰雪运动覆盖面,积极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开展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分批次建设北京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创办校外冰雪活动中心,推动冰雪进校园。加快推动冰雪产业发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冰雪产业,加快冰雪运动发展集聚区建设,促进冰雪产业与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培育冰雪竞赛表演市场,大力引进国际顶级高水平赛事,全力办好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高山滑雪速度类项目比赛、“相约北京”系列冬奥测试赛、国际雪联中国北京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统筹加快冰雪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滑雪场提质升级,增加冰上运动场地设施。指导各区做好冰雪场地设施规划,加快建设一批群众身边的冰雪运动场地。督促未完成新建1座不小于1800平方米冰面室内冰场任务的8个区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支持配合市水务局、公园管理中心利用自然水域、河湖、公园等地建设群众身边的冰雪场地设施。不断加强冰雪运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引进力度,积极选送优秀人才赴海外集训,不断提升裁判员临场执裁水平和实战能力,打造复合型保障团队,加大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五、着力促进体育与教育、社会组织和市场的融合,不断拓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
推动“体教融合”“体社融合”,鼓励支持俱乐部发展,完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丰富体育后备人才。加强青少年体育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关于加强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发展不平衡、体校改革进程缓慢、体教结合机制不畅、社会力量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加快各级各类体校改革,以特色化、专业化、社会化、科学化为改革方向,在保持原有项目布局基础上,每所体校重点发展2至3个特色奥运项目;鼓励各级各类体校与社会、企业联合建队,实现体育技能培训与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建立完善业余训练制度,修订《北京市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体育、教育竞赛注册管理实现一体化;加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精品体校;开展各运动项目集训营,选拔组建后备人才梯队。强化冰雪运动业余训练,调整完善冰雪运动项目布局和业训体系,持续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推动区级青少年冬季项目运动队发展。整合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组织举办北京市青少年U系列冠军赛、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加强赛事整合,打造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办好13项北京市体育传统校比赛;打造中小学生篮球冠军赛、排球冠军赛等精品赛事,大力扶持俱乐部联赛,积极开展冰雪赛事。
六、围绕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要求,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体育产业政策落地,制定并实施本市《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实施意见》,做好2020年职业体育俱乐部奖励、新建体育场馆补贴、全民健身消费补助等工作,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探索“区块链”技术和“5G”“8K”“VR”等高科技场景应用。加强体育产业基地管理,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北京市发展现状,研究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奖励办法和审核退出机制,修订《北京市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推动本市体育产业基地真正符合新时代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与服务,注重经营主体信用建设与运用,完善《北京市体育健身服务指南》,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市场管理警示信息,服务体育健身市场经营主体和消费群体;推进经营单位信息公示制度,完善与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预付消费管理;进一步规范高危许可工作,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深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进一步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持续抓好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任务目标,开展安全教育宣传、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加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检查评估。
七、不断提升国际体育赛事品质,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做贡献
牵头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国际体育赛事专项工作。积极配合国家承办国际大型足球赛事工作,推进2023年亚足联亚洲杯筹办。办好2020年国际泳联(FINA)冠军游泳系列赛、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北京国际长跑节暨北京半程马拉松等国际重大赛事,以及全市青少年锦标赛等重点项目赛事。完成好全国职业联赛北京赛区组织工作。培育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北京站)、北京滑板公开赛、北京市篮球锦标赛、北京市业余羽毛球公开赛等一批新兴赛事,提升赛事价值。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共同合作策划京津冀相关赛事。贯彻落实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体育领域事中事后监管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体育赛事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
八、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基础,不断筑牢三大球发展根基
积极普及群众三大球运动,加强群众身边的三大球活动场地设施建设,健全三大球体育组织体系,广泛深入开展三大球群众体育活动。积极发展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体教部门密切合作,提升三大球校园基层网点校和重点示范校建设;推进区级三大球“3+3+3”项目布局建设,扶持区级三大球运动队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三大球培训机构。积极促进三大球竞技水平提升,逐步完善三大球相关配套政策,引导激励职业俱乐部建设发展,在职业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逐步探索三大球备战模式,提高训练和管理水平,在全运会等重要比赛中实现突破。积极打造三大球品牌赛事,提升青少年三大球竞技实力,搭建群众性三大球赛事平台,引导群众体育广泛深入开展。积极谋划三大球产业发展,拓展三大球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加快三大球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提高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吸引更多市民热爱参与三大球运动,引导体育消费。开发三大球竞赛表演市场,积极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家单项体育协会等合作,合理引进国际知名三大球赛事,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高端赛事品牌。完善三大球场地设施,加快三大球青训基地规划,并落实选址,推进三大球青训基地建设,为三大球发展提供青训场地设施保障。
九、不断提升“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标准,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不断完善首都体育事业发展治理体系,切实提高治理能力。落实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重点聚焦“七有五性”,优化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努力构建“主动解决群众困难、主动维护群众权益”的新格局,主动研究和解决体育行业领域“接诉即办”工作,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认真办理好12345热线大数据平台派单任务,坚持工作高标准、高效率,不等不推不拖,做到接访必结案、件件有落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继续举办乐享生活“回天地区”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社会建设、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巩固和提升社区体育工作水平,推动回天地区全民健身全面发展。
十、认真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践行“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三个一”和“四个决不允许”,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通过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切实学出坚定信念、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使命担当。持续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转化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突出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建设“五有”党支部为目标,全面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质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培养好选拔好管理好干部,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让成事成业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抓好纪律教育、廉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严肃执纪问责,努力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狠抓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持把整治“四风”问题作为勤政廉政重点,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紧盯重要时间节点,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突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不断激励广大干部轻装上阵、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