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应对老龄化增加社区体育设施投入”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卫生健康委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有关工作情况
(一)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布局
全面落实《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推进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建设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提升配套水平。以街区指引所确定的各类体育设施规模与布局为基础,明确现状保留和规划新增设施的规模、位置和层级,落实各级各类设施到地块层面。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为城市级、地区级、街区级、社区级四级。其中,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是以服务就近健身需求为主的体育场地,提供必要的室内外运动场地,重点满足老年人和青少年儿童的活动需求,主要服务于1公里健身圈,包括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小型体育公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主要提供占地较小、普及型的全民健身服务项目;小型体育公园是以室外体育场地为主的公园,可在居住区周边选址。同时,为补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和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品质,在街区控规中配置社区会客厅,实现对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的补充完善和提质增效,其中社区体育设施为社区会客厅的基本保障型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要求,2021年市体育局编制了《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十四五”时期继续加大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增建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满足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以及家庭健身(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研究破解群众“去哪儿健身”难题,紧紧围绕广大市民多元化的运动健身需求,每年将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和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充分利用社区周边公园绿地、疏解腾退空间、空闲边角地等各类资源,采取嵌入式的方式,加紧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2017—2018年建设专项活动场地1282片,2019年建设塑胶面层健走步道150余公里,2020年建设完成社区健走步道36公里、建设篮球、足球等多功能运动场地314处。2021年,计划建设360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建设充分考虑了老年人需求,安排了健走步道、乒乓球长廊、门球场等适老健身场地。特别针对社区老年人冬季健身活动不便的实际需求,深入挖掘社区内部闲置用房,安排了社区乒乓球室、健身房、台球室等室内场地设施,其中社区乒乓球室达50余处。
(三)抓好住宅养老设施配套建设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高度关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重视“适老化”前瞻性研究,重点在政策性住房建设标准中明确适老化及无障碍设计要求,在方案评审环节督促设计落实,并进行老年人公租房试点。2017年发布实施的《关于印发〈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宜居建设导则(试行)〉的通知》(京建法〔2017〕20号),要求共有产权住房居住区规划建设应为老年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积极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建房〔2020〕92号),以及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首善标准,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同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改善居家养老条件,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突出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印发了《关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京老旧办发〔2021〕11号),明确 “十四五”期间,实施综合整治的老旧小区,因地制宜逐个明确小区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内容,实现通行无障碍;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增设有安全防护措施的公共健身器材,同时做好体育设施区域内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有效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
为加强对新建商品住宅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监管,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与原市规划国土委于2007年印发了《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区住宅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交付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京建法〔2007〕99号)。按照99号文要求,市、区两级住建委以开发企业编制建设方案和方案备案为抓手,对开发企业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和养老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监管。在项目启动建设前,要求开发企业编制项目建设方案,无项目建设方案或建设方案不符合规划的,区住建委不予备案。建设方案未备案,不予以公示。建设方案未备案公示的商品住宅项目,开发企业不能办理项目招标,项目将无法启动。此外,建设方案作为房屋预售许可的审查要件,建设方案未备案的项目,房屋预售申请不予通过,房屋不能预售,确保了公共服务设施和养老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得到落实。
(四)优化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围绕提高城市“四个服务”水平目标,着眼民生“七有”需求和“五性”特点,顺应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夯实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下属委员会,通过打造“社区之家”等品牌项目,逐步形成社区服务螺旋式上升、开放式拓展的态势,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夯实社区(村)下属委员会。全面落实《北京市居(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工作指导规范》,明确成立方式、人员构成和工作职责,本市居(村)民委员会设立共建共治、治安和调解、公共卫生、社会福利(老龄)、文体教育、环境物业等下属委员会。持续推动“社区之家”建设。为了让居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方便、快捷、舒适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及特色服务,解决一些老旧小区老年人文体活动场地有限等问题,从2017年开始,北京市启动“社区之家”创建活动。鼓励引导和协调推动驻社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组织等,有序向居民开放文化、体育等内部服务设施,让居民群众共享相关服务资源,有效提升了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2021年底,在全市已建成32个“社区之家”市级示范点,617个社区之家,服务项目925项。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工作。针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需要,考虑到老年人因年满60岁、退休之后,活动能力逐渐减弱、活动范围逐渐收窄、与社会逐步脱钩等趋势,本市2008年出台《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办法》,推出11项针对老年人的优待措施,包括免费乘坐市内地面公交,免费游览市、区公园、风景区、博物馆等,为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提供政策支持。出台《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方案(2018—2020年)》,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提高老年生活宜居品质。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45号)和《体育总局落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体群字〔2020〕194号)精神,2021年3月,市体育局制发《关于切实解决体育公共服务领域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要求各区体育部门紧紧围绕老年人健身需求,采取嵌入式的方式,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健走步道、乒乓球长廊、门球、社区乒乓球室、社区健身房、棋牌室等老年人喜爱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新建或更新室外健身器材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健身特点,按一定比例配置适老健身器材。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适老赛事活动,在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进一步优化组织形式和报名方式。公共体育场馆采取电话预约和现场预约方式,方便老年人进入公共体育场馆开展健身运动。
(五)广泛开展适老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健康老龄化,组织多种形式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市老龄协会、市武术运动协会自2020年起连续两年共同主办“敬老得福·最美太极老人”展示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引领和带动更多老年人关注太极运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展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时代长者精神风采。两年来,累计报名达5000余人次,主办方为参加展示的老年人颁发“最美太极寿星”“最美太极老人”等称号。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权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市老龄办、市老龄协会、市乒乓球运动协会自2019年起已成功举办两届北京市“北京人寿·银发杯”老年乒乓球友谊赛。比赛设置男子团体和女子团体项目,按年龄设置60岁至64岁年龄组、65岁至69岁年龄组、70岁以上年龄组三个组别,鼓励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比赛为老年人创造了更多健身机会,践行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理念,同时呼吁更多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继续关爱关心老龄事业发展。由市老龄办、市老龄协会指导支持,北京广播电台主办的“银发达人”大型评选活动,自2014年创办至今已举办七届,评选出一大批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银发达人”。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和带动了很多老年人,其中也涌现了诸多老年运动达人,如81岁还能反手摸肚脐、做一字马的孙淑英,62岁时登顶珠峰的财税法学术元老周序中,坚持参加全程马拉松、山地越野赛均获奖项的王静才等,让老年朋友甚至许多年轻人都倍受鼓舞,也为老年人树立了“热爱运动、健康生活”的身边榜样。
二、下一步工作
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满足健身需求、建设健康北京为目标,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家庭化、智慧化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推动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一)坚持实事引领,持续建设贴近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
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抓紧编制和推动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盘活各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体育场地设施。抓紧完成2021年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确保年底前完成整体任务并向广大市民开放。积极筹划好2022年体育场地设施任务,计划在全市新建100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维护和更新1000处室外公共体育设施。结合落实市级实事任务,引导各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各类城市空间,复合利用社区及周边各类土地资源,建设市民身边体育场地设施。持续将市民身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通过“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市区联动,不断“补短板、强弱项”,逐步打造与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运动健身需求相称的体育场地设施服务网络,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类人群参与运动健身提供便利。
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服贸会、体博会等平台推介功能和集中采购优势,围绕老年人运动健身需求,引导和鼓励体育设施生产企业研发更多适合老年人运动的器材产品。
充分发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作用,积极推动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使市民能够就近、便捷地进行健身活动。支持建设一批体育生活化社区和乡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具备健身步道、健身场地、健身设施,能够开展棋牌、台球、乒乓球、篮球等多种体育文化活动;同时,根据市民意愿,利用街边巷角地、住区闲置地和零散腾退空间,开展公共空间改造,补充适合全龄活动休闲的健身功能。各部门协调配合,采取共建共治共享方式,落实好联动机制,在确保校园安全前提下,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工作。
(二)强化维护管理,提升体育场地设施品质
结合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对达到或超过安全使用年限的室外健身器材进行更新。针对市民反映的室外健身器材出现的报修信息不通畅、维修不及时等问题,2020年市体育局启动室外健身器材“一键报修”先行试点工作,尝试运用信息化手段,利用扫“二维码”形式,提高保修效率,计划在2022年进行全市推广,做到一器一码、一码多用,对全市室外健身器材安装“二维码”标牌,市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方式实现“一键报修”,提高室外健身器材日常维护管理水平。同时,2022年开始,市体育局每年将在全市开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巡检工作,及时掌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状况,对于发现的问题将及时督促体育场地设施属地管理单位进行维修,引导属地管理单位进一步规范体育场地设施日常维护管理,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健身环境。
(三)深化工作研究,持续做好适老体育健身活动
广泛开展传统性、品牌性、经常性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立足全民健身体育节、“和谐杯”乒乓球等品牌活动,聚焦党的生日、全民健身日、奥林匹克日、重阳节等重要节点,打造百姓“北京纪录”等特色赛事,广泛开展健康走跑、骑行、广场舞等适老赛事活动,扶持推广武术、围棋、风筝、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举办职工健步走、民族健身操舞、公园半程马拉松、农民丰收节、老年健身项目展示等赛事活动。结合全市开展适老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带动开展小型多样分散的城乡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把赛事活动办到群众身边、办到老年人身边。举办北京国际长跑、徒步等国际赛事活动,开展京津冀羽毛球、健身气功、滑雪、冰蹴球、游泳等比赛活动,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为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生活状态,持续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普及推广活动,深化科学健身指导,采取媒体宣传、科学健身大讲堂、场地设施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普及推广运动健身知识,引导广大老年人科学健身。
(四)拓展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建设
进一步培育专业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辖区居民,保障其合法权益,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文体活动。统筹推进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晋级培训和岗位再培训工作,探索网络培训有效模式。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作用,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基层,有序组织交流展示比赛、健身技能进基层等活动。继续打造“社区之家”品牌建设,重点提升服务品质,聚焦“社区之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紧紧围绕疫情常态化社区防控、老年餐桌、社区体育设施等反映普遍、紧缺型的社区服务项目,重点打造一批“服务有资源、共建有机制、运行有规范、激励有保障、居民有获得”的示范点。
北京市体育局
202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