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公共体育设施收费偏高”的解决建议收悉,我们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园林绿化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积极推进学校及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2007年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育局等部门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指导意见》的通知,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并对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财政补贴。2021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
二是高度重视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着眼解决市民健身难题,持续将市民身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和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各区合理利用疏解腾退土地、城市郊野公园、户外广场、公共绿地等空间资源,积极推进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2017和2018年,在全市建设1282片多功能专项球类活动场地。2019年,在全市社区、公园等有条件的场所,建设150余公里塑胶面层健走步道。2020年,在全市建成314处多功能运动场地和36公里社区健走步道。2021年,建成367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各类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5630.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7平方米。
三是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规划。针对全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存在的不足,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园林绿化局制定印发了《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明确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2平方米以上,全市新建社会足球场地380块,新建或改建体育公园32个,新建或改建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20个,全市新增公共体育用地面积282.27公顷。
四是认真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补助工作。2021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等5部门印发《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进一步明确有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应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对免费低收费开放时长、开放时段、低收费开放价格、重点人群开放价格等标准进行了规范。根据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相关文件要求,为鼓励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持续对本市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进行补助,2020年补助12家单位460万元,2021年补助6家单位120万元。
五是拓展公园绿地的运动休闲功能。市、区两级园林绿化部门在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开辟健身场地、设置体育设施,极力满足广大市民锻炼、健身的愿景和需求。目前,全市518个公园建有健身活动场地,设置健身器材1.2万件、健身步道1068公里、足球场地103处、篮球场地205处、乒乓球场地199处、羽毛球场地61处,以及网球、门球、空竹、健身广场等场地276处,有效拓展了公园绿地的运动休闲功能。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持续增加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充分发挥市级民生实事项目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指导各区积极推进市民身边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以“15分钟健身圈”为基础的市民身边体育场地设施网络,为广大市民就近开展运动健身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挖掘社区及周边公园绿地、空闲边角地、疏解腾退空间等各类资源,在全市新建100处篮球场、足球场、室内健身房、健身广场等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围绕市民多元化的运动健身需求,持续把市民身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市级重要民生实事项目,通过实事项目不断“补短板、强弱项”。
二是持续做好本市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补助工作。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标准,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鼓励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三是统筹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坚持把全民健身理念融入公园绿地建设当中,因地制宜开辟健身场地、设置体育设施。新建公园,注重把好方案设计关,力求绿化、体育建设双促进;老旧公园,秉持全龄友好型公园建设理念,不断完善公园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更好满足市民锻炼健身的愿景和需求。同时,市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在推进新建学校项目审批过程中,统筹考虑体育设施建设布局,便于面向社会开放利用。
北京市体育局
2022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