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166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2022-12-07 15:56:28  |  北京市体育局
字号:
分享:
打印

市侨联:

  贵团体提出的关于“推动冬奥赛后场馆利用,持续提升双奥文化影响力”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延庆区政府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对充分利用冬奥遗产做出了积极部署和推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提前对北京后奥运时代谋篇布局。《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加强奥运遗产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做优做响“双奥城市”品牌,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典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奥运成果,打造传承发扬、造福人民的冬奥遗产。《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中提到,通过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操办,努力创造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7方面35个领域的丰厚遗产,为主办城市和区域长远发展留下宝贵财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区域发展的双赢。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冰雪“1+7”文件,即《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和7个配套规划,并不断完善形成冰雪运动发展政策2.0版,即《北京市落实〈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统筹考虑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需求、赛后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推动了冬奥比赛场馆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提出了“推动冰雪运动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

  二是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推动冬奥文化的传承辐射。“十三五”期间,开展市民快乐冰雪季等各级各类群众性冰雪活动1.5万场,参与人次2480余万。举办首届市冬季运动会,总参与人次达到6.24万。冬奥赛事和设施集中的延庆区组织承办北京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暨首届“北大杯”滑雪比赛、“万科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延庆区大众滑雪赛等13场群众冰雪赛事活动,以及第六届大众冰雪“迎冬奥”京张冰钓联谊赛、第三届京张大众滑雪交流赛2场京津冀冰雪赛事活动,直接带动2万余人次参与冰雪运动。后冬奥时代,部分赛会体育场馆将设置灵活运营模式,在特定时间段免费或低价向大众市民开放,进一步刺激大众持续参与运动的热情,保持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度。北京市将继续大力推动群众性冰雪运动普及,完善北京市“一区一品”冰雪项目,带动街道冰雪运动的发展,组织举办“冬奥知识进万家”“冬季大讲堂”竞赛,普及冰雪运动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冰雪国际文化交流与宣传推广,优化提升冰雕、冰灯等传统冰雪活动的影响力和文化潜力,加大对冬奥文化的宣传推广,打造关注冰雪行业的传媒社团,创建冰雪智库,定期举办高质量奥运城市论坛,形成动态机制,吸引着国际奥运城市持续到华交流。健全冬奥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制度和法律,建立冬奥文化遗产名录,营造积极有益的冬奥会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冬奥场馆设施,开展冬奥展品的收集、整理、保存与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冬奥会文化遗产的公共效益。

  三是提升竞技冰雪运动水平,推动冬夏项目均衡发展。推进雪车、雪橇等项目国家集训队共建,联合冰雪强省,培养了一批短道速滑等项目优秀运动员。市级冰雪运动队25支,布局项目占冬奥会109个比赛项目的66%,72人入选国家集训队。在第二届全国青运会冰雪项目比赛中,全市共夺得28枚金牌、22枚银牌、20枚铜牌,第四至八名80项次的优异成绩,占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一。协调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设立国家冰上项目北京延庆训练基地。针对北京冰雪发展实际,后续还将积极探索研究适合北京长远发展的训练管理体制改革和协会改革,大力发展竞技性冰雪运动,缩小与冰雪强省的差距,重点发展短道、速滑、冰球、花滑及冰壶等项目,统筹竞技与大众冰雪运动同步开展,不断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改变“夏强冬弱”的项目格局,助力实现体育强国梦。

  四是依托冬奥场馆设施,扩大青少年冰雪运动覆盖面。大力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不断完善冬夏并举,学校、体校、社会共同发力的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依托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馆两个冬奥会比赛场馆举办2021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校级冰球联赛,119所学校126支队伍,共计1730名运动员参赛,比赛场次310场,青少年运动员提前体验冬奥会比赛场馆成为本次比赛一大亮点。后续将持续推进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推广,组织各区依托相关冬奥场馆申报创建30个青少年校外冰雪活动中心,在全市建立约120支区级青少年冬季项目运动队,鼓励区级青少年冬季项目运动队与冬奥场馆对接开展训练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在冬奥场馆进行本市青少年冬季项目竞赛活动。

  五是发挥冬奥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冰雪产业及各业态融合发展。举办第八届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赛事活动和2022年北京冰雪消费节,组织开展冰雪活动859场,全市70家冰雪场馆接待人次达296.5万。联合河北省体育局启动“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活动,推出“四季八线嗨玩京张”体育旅游主题线路,首批“全季体育燃京张”品牌系列赛事等。推出22条北京冰雪主题旅游线路,首次发布北京(+张家口)冰雪旅游地图,围绕冬奥三大赛区,策划推出冰雪北京双奥之旅、长城脚下生态之旅和京张雪乡休闲之旅3条主题旅游路。举办“魅力京韵  共赴冰雪”为主题的“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北京文化周和2021“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大赛。研究制定《延庆建设“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扎实推进奥林匹克园区开园、大众雪场开工。加强京张两地多方面合作,树立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品牌。为进一步将体育消费融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计划适时推出冬奥场馆游、“双奥之城”遗产游、冰雪运动游等奥运主题旅游路线。对标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以滑雪场地设施提升和举办高端品牌赛事为核心,结合延庆“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规划布局,大力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培育冰雪文化、冰雪运动、冰雪赛事、冰雪休闲、冰雪旅游等特色产品,共同打造集娱乐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户外运动于一体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推动冬奥场馆及冬奥主题衍生文创产品的开发。开展北京市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赛事、精品目的地)的申报、评审及发布推广工作。

  六是以国际顶级赛事为龙头,延续“双奥之城”历史辉煌。利用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申办2023年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青少年锦标赛、2025年至2027年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锦赛、短道速滑世锦赛、2025年国际滑联花样滑冰世锦赛以及2022-2023赛季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等高水平国际赛事。全力推进北京马拉松、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品牌赛事提质升级。支持朝阳、海淀、石景山、延庆等依托冬奥场馆,积极申办国际冰雪赛事,打造冰雪运动特色品牌,鼓励引进国际冰雪商业体育赛事。鼓励各区依托冬奥体育场馆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或申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七是提高建设运营水平,用好“双奥之城”留下的宝贵遗产。推进奥运场馆向社会开放,鼓励引入季节性、临时性体育和文化娱乐体验项目,实现奥运场馆四季运营。奥运场馆设施兼作城市大型公共、娱乐型活动场地,实现赛后的转型利用,持续发挥奥运文化影响力。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冰雪运动行业协会可进驻冬奥场馆设施,就近组织指导工作。完善冬季运动设施与场地供给,结合社区公园、湖面、广场等休闲场所,积极拓展兼用型室外冰场,继续满足人民群众冬季运动需求。加快推进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建设,支持建设奥运主题博物馆和延庆西大庄科滑雪场。推动奥运场馆承接国内外各级各类冰雪竞技赛事,着力打造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顶级赛事集聚地。将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打造成国际训练比赛基地,建设国际化冰雪专业训练基地。鼓励其他冬奥场馆提升训练服务水平,能够面向全球提供训练比赛服务。

  八是加强人才培养,夯实后奥运时代冰雪运动持续发展基础。加大冰雪运动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运动员,选拔配备一批优秀教练员、高级管理人员和服务保障人员,在冰上项目形成稳定规模与梯队。鼓励和推动本市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高级管理人员、服务保障人员等赴冰雪运动强国和国内冰雪运动先进省区市进行培训和比赛。打造延庆国家综合训练基地,引进国际一流冰雪人才培训系统,优化冰雪人才队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体育高校交流合作,加大冰雪运动人才培训力度,加快冰雪运动培训体系建设。依托冬奥场馆及设施,为本市重点培养制冰师、器材师、导滑员、防护师、救护人员等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组织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批次参加冰雪运动培训,培养一批冰雪运动骨干师资。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冬奥场馆设施兴办冰雪学校、俱乐部、训练营,培养冰雪运动人才。

  二、保障措施

  一是抓政策完善形成机制。进一步研究完善冰雪运动职业俱乐部奖励、新建场馆补贴、赛事补贴、产业示范基地奖励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冰雪体育产业,在场馆设施运营、公益健身服务体系、群众性比赛等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的补贴政策,降低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成本。

  二是抓工作落实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各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统筹协作机制,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实现上下齐抓、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和冰雪运动蓬勃发展。

  三是抓宣传引导形成氛围。围绕奥运文化传承、“双奥之城”发展等工作,拓宽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冬奥遗产有效利用的重大意义,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冬奥遗产利用,提升奥运文化影响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延续“双奥之城”的辉煌成就。

北京市体育局    

2022年6月24日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