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体医工融合创新,提升体育健康产业的供给和消费水平”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重要位置。您在提案中提出的“构建体育学为本,医学为基础,健康为目标,工学为手段的体医工融合学科”“建设体医工融合的高精尖创新中心”“依托体育医学资源,建设体育健康产业园”等方面的建议,我们对此深表赞同。围绕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目前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计划汇报如下:
一、构建体医工融合学科工作
(一)推动体育学相关学科建设。市教委一向高度重视北京市属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立项支持首都体育学院体育学高精尖学科建设,该高精尖学科与北京体育大学共建,市教委按年度持续给予两校经费支持,积极推动和促进学科交叉。
(二)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班,培养体卫融合人才队伍。自2018年起,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运动处方培训班7期,累计培训各类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健康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以及基层健身团队的骨干人员1500多名,为群众提供科学、安全、个性化、可及的运动健康干预指导服务。制作了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医三院、北京协和医院、天坛医院等多位教授、专家授课的近90学时的线上运动处方视频课程,内容涉及运动处方理论体系、体质测评理论及实操、慢病运动处方制定、运动健康管理的实施路径、运动健康干预指导实操等方面,为本市体卫融合人才储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下一步,市教委将以市属高校分类发展为引领,持续支持首都体育学院体育学等优势学科发展,推动高校加强自身建设和成果积累,突出体育类院校特色,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市体育局将继续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开展不同级别的运动处方培训班,加大对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培训力度。市体育局将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服务,在培训中提高运动处方、康复、急救等体卫融合内容的比例,持续开展将基层中医师培训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充分发挥本市6万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引导市民主动健康。
二、建设体医工融合的高精尖创新中心工作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宣贯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改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设计水平和竞争力。
(一)推动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市教委于2021年启动了新一期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新一期高精尖中心紧密结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北京高精尖产业急需为导向,抓住科学和创新范式调整变革的重要契机,强化有组织、有价值的科研,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到技术产业化突破的一体化创新,实现创新链上下游贯通发展,加速产出实质性科技成果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目前已立项建设北航-北京微芯院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和清华-北大集成电路2个高精尖中心,同时正在加快推动其他高校的申建工作,优先在“四个占先”“四个突破”等重点领域布局。
(二)积极发展冰雪运动装备。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积极开发VR头盔、VR眼镜等创新设备产品,推动并扶持冰雪训练装备的研发,结合国家开展冰雪装备补短板工作,成功推动阿比特(北京)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了全世界首款专利科技产品DISK3D圆盘滑雪机,为滑雪运动员提供无限真实雪道。15台超大综合训练跑台在北京二七训练基地、承德坝上雪上训练基地、河北涞源跳台滑雪训练基地、河北张家口长城岭训练基地安置并使用。
(三)开展体卫融合工作。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签订《体医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体卫融合的适宜技术、服务场景、标准建设方面开展了多项试点工作:
1.建立北京市体卫融合基地,开展医疗体检与体质测试相结合试点工作。在北京市体检中心建立体卫融合实施基地,分为健康体适能测评区、运动干预指导区、营养干预指导区,配备了专业检测设备和用于运动干预的各类器材。该基地将心肺功能、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平衡能力等体适能检测项目纳入健康体检项目之中,对体检人群进行专业测评、处方开具调整、运动管理、营养干预、健康宣教、答疑指导等,推进体卫融合工程在健康体检机构的落地。
2.试点建设社区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市体育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内务部街试点建设了社区健康促进中心,以非医疗手段为主,面向社区居民、辖区单位职工等群体进行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健康体适能测评、运动处方开具调整、营养健康教育指导等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健康管理服务。2022年,该社区健康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授予“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的称号。
3.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体医融合机构服务规范》。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市体检中心共同研究了全国第一部体医融合地方标准《体医融合机构服务规范》,明确了从事体医融合服务的机构性质以及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管理、安全、服务、质控要求等,为未来体医融合产业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4.成立体医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实验室。2019年,市体育局与北京天坛医院在体医融合协同创新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以“运动是良医”为主题的科研和开发合作。依托体医融合实验室研究成果及北京天坛医院现有医疗资源优势,多角度多维度推广,不断提升市民的健康意识、行为方式和运动能力。
下一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进一步推动冰雪装备研发,充分利用高质量发展政策扶持冰雪装备研发生产,促进冰雪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与市体育局协同,搭建冰雪体育领域应用场景,推动国产冰雪装备在北京相关体育场所应用,引导科技助力冰雪训练平台建设,推动冰雪产业链延伸。
市体育局将会同市卫生健康委,持续培养体卫融合人才,开展不同级别不同对象的运动处方培训班;开展多项运动促进健康试点工作,包括试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科学健身门诊,试点在健康体检机构开展健康管理门诊,试点在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等。市体育局将立足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以“体卫融合”为特色,推进“鉴康体育行动”“安心体育行动”,不断深化创新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深入开展涵盖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内容的专项行动,积极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科学传播健康知识,广泛传授健康技能,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相关工作
(一)加强引导服务,提振市场信心。持续实施《全面促进体育消费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全面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为抓手,丰富体育消费新业态,培育体育消费新场景,拓展体育消费空间,为体育消费赋能。完善体育信贷融资服务机制,实施体育领域设备购置更新贷款贴息政策。联合北京银行制定发布“京彩体育贷”6类专属金融产品和4项服务方案,计划3年授信50亿元。进一步会同相关商业银行加大对体育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组织建立体育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加强体育信贷融资培训和指导服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强企业服务与政策体系建设,对本市体育上市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建立走访调研和定向帮扶机制。对接国内外体育头部企业,鼓励在京设立总部,支持体育用品和服务企业在京开设“首店”。
(二)持续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丰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落实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三大球青训基地”早日开工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副中心绿心体育设施、水上运动中心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建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废旧工业厂房、边角地、闲置用地等资源,复合利用公园绿地、文化娱乐、商业、养老、河湖水域等已有空间,增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重点推进体育公园、社会足球场、冰雪场地设施等建设和利用。
(三)促进冰雪消费升级,培育体育消费新增长点。组织第九届市民快乐冰雪季、大众冰雪北京公开赛等赛事活动,以及冬奥一周年系列冰雪活动,组织开展2022—2023雪季冰雪运动消费季、北京冰雪消费节等消费活动,发布“2023北京冰雪消费地图”,引导市民参与冰雪运动。结合冰雪活动,组织开展市、区两级体育部门发放各类冰雪消费券、体验券,鼓励冰雪消费。依托冬奥场馆,通过统筹职业赛事、群众体育活动、体旅融合等资源,支持冬奥场馆四季运营和健康发展。组织开展全市冰雪消费现状调查评估,研究制定冰雪消费促进措施。
(四)积极申办高水平国际冰雪赛事,推动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合作,申办2023—2024赛季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速降及回转比赛、2023—2024赛季国际雪橇联合会雪橇世界杯、2023—2024赛季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世界杯、2023—2024赛季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2023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国际冰雪赛事。
(五)发挥赛事牵引作用,促进竞赛表演业恢复发展。全力推进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我市传统品牌体育赛事提质升级,进一步提升赛事影响力。优化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扩大青少年体育赛事供给,组织好北京市第二届冬季运动会、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北京市青少年U系列冠军赛等共计77项市级青少年赛事活动。恢复足球、篮球职业联赛主场,努力打造金牌赛事,带动观赛消费。
(六)注重时尚新兴体育项目发展,拉动休闲体育消费。依托市、区级单项体育运动协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组织群众性户外潮流体育运动赛事活动。不断深化与滑板、攀岩、飞盘等新兴户外潮流运动国家级主管项目协会的良好合作关系,努力与相关国际体育组织建立长效联络机制,积极谋划重大赛事筹办。继续打造帆船、卡丁车、攀岩、滑板、飞盘、露营、桨板等户外潮流项目赛事活动。坚持体商融合,围绕“夜京城”地标和“夜京城”商圈,开展篮球、足球、空竹、荧光跑等夜间赛事活动,丰富夜间体育赛事活动内容,助力夜间消费。
(七)培育高附加值运动消费市场,提升体育消费能级。结合潮流时尚运动消费趋势,支持马术、击剑、冰雪等高附加值运动项目市场开发,引导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企业提质,带动消费升级。鼓励打造房车营地、赛车赛马、冰雪马拉松、旱地滑轮比赛等时尚场景和业态。依托生态涵养区自然资源,组织开展丰富的京郊户外运动活动。利用“鸟巢”“水立方”“冰丝带”“奥林匹克塔”等奥运标志性建筑,打造奥林匹克文化集中展示区域。
(八)加强体商文旅融合,打造体育消费城市地标。整合全市范围内体育元素突出,兼具运动、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景区、线路、赛事和体育旅游目的地,积极拓展体育旅游消费新空间和上下游产业链。继续开展十佳“精品景区”“精品赛事”“精品线路”和“精品目的地”评选活动,并适时发布和推介。继续推出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骑行线路,满足市民通过骑行实现休闲游览、郊野健身、都市游览的多重需求,推动体育与旅游、民宿等业态融合发展,带动户外运动休闲消费。加强京冀协同和京张资源互补,突出资源环境和冰雪文化特色,加大冰雪旅游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延庆海坨滑雪旅游度假地建设。联合举办京津冀体育产业大会和第三届“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活动,筹划举办首届京津冀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展示活动等。重点打造首钢园、五棵松、新工体、奥林匹克公园、城市绿心、南海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世园公园等10个体育消费聚集区。
(九)办好“8·8”北京体育消费节,创建体育消费新场景。围绕“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策划举办第四届“8·8”北京体育消费节,继续设置“线上买”“线上订”“线上学”“线上赛”四大板块。通过开展促销、带货直播、赛事直播、健身指导、现场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和内容,搭建经营者和消费者互动平台,促进体育消费。统筹文旅商体等特色资源,通过发布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举办线下体育嘉年华、组织新兴体育赛事活动、推出体育相关用品展会等,合力打造促消费活动,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大力发展数字体育服务,拓展智慧体育消费。依托市场化力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汇聚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搭建北京健身地图,为体育培训和健身休闲业发展提供新动力。鼓励体育场馆智能升级,鼓励智能化可穿戴运动装备研发,不断丰富数字化体育消费新场景。持续扩大信息技术应用,发挥直播、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互动优势,扩大体育赛事活动影响力。举办线上赛事活动,开展AI智能私教体验课,拓宽大众参与健身运动空间。
(十一)支持发展体育会展,增强体育资源聚集能力。筹办服贸会体育服务专题展、文化旅游区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鼓励市场化体育展会在京举办。支持举办斯迈夫国际体育产业展览会,进一步搭建全球化体育产业资源互联共享平台。支持人民体育(北京)有限公司在京举办中国体育产业大会、中国体育消费博览会。2023年全年计划在京举办体育相关展会活动近20场。
北京市体育局
202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