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北京市筹办奥运的决战之年。全市体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实用足奥运机遇,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整合竞技体育资源,切实做好08奥运和09全运备战工作,着力发展体育产业,成功举办多项国际体育赛事,不断开创出首都体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市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推动“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新的贡献。
一、以树立文明和谐理念、营造人文奥运氛围为重点,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群众体育活动高潮迭起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群众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奥运决战之年的特点,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功能,统揽全市,调动各区县、各行业积极性,广泛、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成功举办了北京市第六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确立了条块结合、各方协作、整体联动、互补推进的运作机制,组织京城羽毛球千人挑战赛、外企职工运动会、第二故乡运动会、百姓足球大赛等市级活动12项、区县级活动261项、基层活动5941项,参与总人数达588.6万;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北京市迎奥运和谐社区杯乒乓球比赛和迎奥运和谐杯金秋全民健身篮球赛,活动坚持以社区为基础、以市民为主体,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响应,参与人数分别达到280万人、162万人,创下我市群体活动单项和集体项目最高纪录;举办了北京市迎奥运倒计时一周年全民健身优秀项目展示暨全国亿万群众迎奥运健身行活动、迎奥运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第六届北京市农民运动会、北京市第二届文明拉拉队大赛等活动,全市形成全民健身、喜迎奥运的大好局面;稳步发展健身气功队伍,举行北京市十大公园健身气功展示活动及北京市第二届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比赛,积极完成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任务。在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指导思想,努力搭建群众健身平台,力求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注重培育品牌活动效应,形成了月月有活动,阶段有高潮的良好态势,为奥运会创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将社会体育工作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
(二)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创建工作。今年为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城市管理和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作用,建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并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30个。逐步在五年内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广大市民为服务对象,以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为工作内容的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协会,形成广大市民自愿参与、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民间化、社团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三)全面提速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各级公共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工作,支持各区县新建、改建、扩建体育中心,并对有条件的地区落实街道、乡镇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任务;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为300个行政村配建全民健身工程,同时鼓励区县自筹资金配建全民健身工程,使全市行政村配建率达到90%;加快奥运场馆周边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更新2002年配建全民健身工程900套;建设篮球广场、乒乓球长廊和笼式多功能球场地等专项球类活动场地共30个,满足了群众健身、业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表演等社会体育需求,特别是满足了青少年健身的需求。
(四)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一是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实施督导职责,提高青少年体育教育质量。二是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继东城区、海淀区后,西城区于今年成为国家级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试点区。目前,我市1785所中小学校已有716所通过不同方式向社会开放,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40%。三是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依托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构建校内、校外的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和竞赛体系。四是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赛工作,组织青少年奥运体验营活动。
(五)夯实科学健身指导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的建设,完成12个二级国民体质测试站配建工作,并下发了《北京市国民体质检测工作管理办法》。二是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提高专项技能和技术等级,实行规范管理,发挥指导员作用和影响。三是举办全民健身大课堂讲座百余场,向市民讲授健身方法与知识、运动与营养、运动与疾病预防等知识;组织编印《全民健身科普知识手册》(第三册),通过“与奥运同行,全民健身科普知识进万家”活动,向农民赠书10.2万册,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提高农民体育素养。
二、以抓好08奥运入围和09全运队伍建设为核心任务,巩固、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
(一)重点做好08奥运的备战保障和入围工作。今年是奥运会前最后一个系统训练年,也是备战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项目已开展奥运资格赛。截至12月份,我市在国家队各层次训练的运动员有100名左右,教练员20名左右,涉及奥运21个项目,人数规模在全国排在第四至第五名的位置。各训练单位针对今年的国际国内赛事,及时了解、把握国家队参赛情况、选拔方式、队员状况,组队动态等信息,专题研究解决相关问题,重点抓紧、抓实、抓细奥运积分赛事,并全力做好集训运动员、教练员的服务保障和思想教育工作。目前,我市备战08奥运的队员总体表现良好,射击运动员陈颖、体操运动员滕海滨、跳水运动员林跃、乒乓球运动员张怡宁、摔跤运动员王旭等重点尖子队员巩固了在国家队的优势位置;柔道运动员许岩、拳击运动员李洋、跆拳道运动员刘哮波、赛艇运动员余华等老将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竞技水平,为在国家队占据有利的位置赢得主动;部分新队员通过国际国内比赛,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实力、提升竞争力。
(二)训练工作取得实效,顺利完成全年竞赛任务。围绕全年竞赛工作要求,将训练指标体系纳入训练整体工作中,通过论证、检查和考核评估三个阶段全面检查训练工作。在进一步扩大队伍参赛面积的基础上,突出对前三名和得分项次两个重要指标的考核,形成优势重点。今年我市运动员参加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系列分站赛、公开赛、巡回赛等国际赛事获第一名22人次、第二名4人次、第三名9人次;全国锦标赛、冠军赛金牌26.5块、奖牌77.5枚,前八名162.5项次,与上周期同期基本持平。海淀区和顺义区分别组团代表北京市参加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共获得13金、13银和12铜的较好成绩,1人1次打破一项全国纪录。两区代表团同时荣获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通过城运会发现、培养和锻炼了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同时也对全国后备人才队伍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为引进优秀后备人才拓宽了渠道。
(三)市、区县上下联动,抓好业训和后备人才培养。今年进一步调整了区县项目布局,与一线项目全面衔接,全力打造重点业训项目,全面统计全市各级单位输送运动员情况,重点分析运动员成材比例和质量,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业训政策。聘请专家对全市直属训练单位和区县体育局训练管理干部业务培训。各工作层面录取新生347名,较好地完成了二级招生工作。制作体育后备人才数据库管理软件,为开展“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认定与评估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加快体育教育和体育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顺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和运动员亟待提高职业竞争力的趋势,参考全国各地体育教育体制改革情况,对局属院校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进行了北京市高等体育职业学院的申报工作,目前正在迎接市教委考察。借助科委重大科技项目《提升2008年奥运会北京竞技体育水平技术研究》,合理开展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提升基地的科研和科学训练水平。认真开展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测试工作。加强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强化层级责任制,规范管理,提高运动员及其辅助人员反兴奋剂的自觉性,净化体育环境。
三、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出发点,研究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市场监管
(一)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进程。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这个《意见》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是:体育及相关产业平均以15%的速度增长,力争2010年体育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GDP的3%左右,体育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建立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具有首都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意见》提出,加快奥林匹克中心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潮白河水上休闲运动集聚区、五棵松球类健身运动集聚区、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集聚区、八大处网络体育集聚区等六个体育产业功能区或集聚区建设,总体上形成全市南北有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东西有特色体育健身园区的基本格局,并明确了六大体育功能区定位。提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和大众健身产业项目,着力打造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会展、体育传媒、体育动漫网络等产业集群,形成与文化、旅游、传媒等行业相关联的综合产业链。给予每年5亿元的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
为落实《意见》,成立了市政府经济社会体育专题研究课题小组,就产业发展的长效领导工作机制、体育产业项目和重大体育品牌赛事及《北京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北京市体育产业分类标准》相关配套文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具体落实意见和措施。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北京体育产业展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六大体育产业功能区、大型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活动、区县体育发展成果、奥运场馆成果与大型体育企业等项目。
(二)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力度。一是高度重视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通过电视台、广播、互联网、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北京市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定》,发放宣传画、执法检查工作手册近9000份。二是会同市安监、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等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场所的安全生产规定执法检查工作。三是组织贯彻、实施有关体育场馆管理的国家和地方标准,推进体育场馆等级标准化管理及评定工作管理。
(三)体育彩票市场份额显著扩大。通过加强体育彩票业的管理,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销售系统运营水平,北京市体育彩票全年销售额达到12.6亿元,比去年同期销量增加6000余万元,体育彩票总销量占北京地区彩票整体市场的35%。
四、以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为努力方向,规范体育竞赛市场,着力打造北京品牌体育赛事
按照北京市十届市委工作报告提出的力争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体育赛事中心的要求,我市将积极申办、培育以下国际级体育品牌赛事:着力办好世界职业网球巡回赛中国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北京国际城市马拉松黄金赛等品牌赛事;努力创办、培育世界乒乓球北京大奖赛、世界杯公路(场地)自行车赛、世界跆拳道大师杯赛、北京友好城市运动会等品牌赛事;积极引进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美国职业橄榄球联赛(NFL)、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及国际足球对抗赛等顶级商业赛事;有计划申办足球世界杯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等最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努力申办劳伦斯世界体育大奖活动。
目前,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已成功申办,中国网球公开赛已成功升级,世界杯公路(场地)自行车赛、A1世界杯中国汽车大奖赛、国际足球对抗赛、劳伦斯世界体育大奖活动等几项赛事的申办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2007年,与国家体育总局、市各相关委办局配合,圆满完成了多项国际、国内赛事的组织和承办工作,受到国际组织、参赛代表团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主要包括:北京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北京世界柔道团体锦标赛、中国网球公开赛、姚明纳什慈善邀请赛、北京国际长跑节、全国女子排球联赛北京赛区比赛、全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北京赛区比赛、中国棒球联赛北京赛区比赛、全国场地自行车赛冠军赛及锦标赛北京站比赛、全国男排球联赛北京赛区比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北京赛区比赛、全国青少年三人篮球冠军挑战赛北京赛区比赛、全国重点学校射箭锦标赛、北京市各单项青少年锦标赛、北京业余羽毛球公开赛和攀登中央塔大赛等活动,这些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锻炼了一批竞赛组织骨干队伍,对北京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创建体育品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带动作用,同时为2008年奥运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我局对竞赛组织资格和竞赛规程进行严格审查,2007年共审核北京地区各类计划内比赛466项次,计划外比赛16项次。其中,重大国际国内体育赛事11项次,一般性国际国内体育赛事37项次,国家体育总局在京举办体育赛事22项次,北京奥组委在京举办体育赛事23项次,我市举办竞技系列体育竞赛活动53项次,群众体育系列体育竞赛活动320项次。此外,圆满完成2006年度《北京市体育运动最高纪录》修订、公布以及2007年全市各单项青少年锦标赛竞赛规程的制定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五、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奥运筹办相关工作
(一)加强我局承担的奥运筹办工作。经市政府批准,由我局牵头成立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北京地区传递组委会,负责北京地区传递活动的筹备和组织运行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基本完成了火炬手和护跑手的推荐、选拔、确定工作,经推荐,全市237名、体育系统39名火炬手和140名护跑手已确定;制定了北京地区火炬传递方案,并进行了两次路线勘察,对传递方案进行了初步细化;火炬传递工作的宣传、安保和庆典活动相关方案也已启动。根据奥运会工作需要,目前市和区县体育系统已有众多人员参与了奥运城市公路自行车赛、马拉松赛、足球赛、马拉松展示活动等项目团队的工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如期完成奥运场馆建设项目。一是按时完成“好运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场建设项目,并灵活调整施工组织方案,将奥运会正式比赛的暗铺与预埋设施全部纳入测试赛设施建设中,避免重复建设,同时组建测试赛保障团队,出色地完成场馆各系统运行保障任务。二是加快木樨园奥运训练场馆改造建设,预计年底前竣工验收。三是稳步推进市体育局系统基本建设工作,芦城体校自行车训练场、曲棍球训练馆、什刹海体校田径场等项目已竣工。四是将全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环境建设管理纳入统一规范管理轨道,开展体育场馆双语标识、无障碍设施和应急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三)全面推进奥运培训和宣传工作。一是配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开展,奥运大讲堂实行每周一讲制度。讲堂从西单图书大厦深入到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社区、企业、建筑工地、革命老区等基层授课,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娱乐信报等媒体专门对精彩场次内容进行登载,直接和间接受众达上千万人次。二是与首都精神文明办共同制作奥运项目规则和礼仪宣传片,运用动漫短片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28个奥运项目知识和观赛礼仪,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城市电视、移动电视、北京火车站广场大屏幕等媒体反复播出。三是编制新版中、英文《北京体育》画册及宣传片,集中反映我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场馆建设、体育法制、对外交流及近年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等各个方面的成果及快速发展;编印《北京的骄傲》一书,通过北京九个奥运冠军的成长历程,弘扬竞技体育奋勇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四是组织中央和市属主流媒体对我市举办的重大赛事、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传统体育品牌赛事进行宣传报道,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五是建立境外媒体接待组织机构和新闻发言人机制,专门受理境外媒体记者采访咨询和接待服务工作,严格执行境外媒体采访工作流程。六是开展迎奥运英语口语培训、千人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奥林匹克教育培训活动28项。今年,什刹海体校、第五体校被奥组委、市教委联合命名为“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
(四)督导落实《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与《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实施。对市、区县两级《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的贯彻落实和市级体育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分别从奥运会准备工作、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及体育法制建设等方面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此外,在体育交流和外事管理、干部队伍和党团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也都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服务保障等工作。
纵观全局,去年我市体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爱护关心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对全局形势宏观掌控、科学判断、有效指挥的结果,是全市体育工作者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这些成绩与首都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与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与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方面,奥运优势项目人才群体较单薄,项目布局与发展重点不够突出,二级队伍建设和管理需开拓思路、挖掘潜力;群众体育方面,部分地区的全民健身工程选址不够合理,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传统项目学校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示范作用;竞赛管理方面,在京组织赛事成本不断增加,赛事专业人员存在缺口,裁判员培训、选派、考核等工作有待规范;体育产业方面,产业结构不均衡、规模偏小,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社会体育法治意识不强,行政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上这些问题和不足,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