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孙文锦:不忘初心 用爱带领残疾朋友快乐前行
2019-02-20 15:56:37  |  北京市体育局网站
字号:
分享:
打印

  她是孙文锦,来自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担任东城区残疾人柔力球队队长职务及东直门街道残联温馨家园园长。

东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孙文锦

  2003年,为了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体验健身康复的快乐,东城区残联委派孙文锦组建一支残疾人柔力球队。在组队过程中,孙文锦每天奔波在东城区的大街小巷。当时,有的社区没有活动场地,只能在胡同里、楼群的空地中开展。烈日当头,风吹日晒,孙文锦坐在轮椅上一遍一遍地教,不厌其烦地讲解,做着示范动作,还要克服自身残疾带来的种种不便。为了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孙文锦每次出去尽量不喝水。尽管如此艰苦,她始终坚持,从未放弃过。最终在老东城的10个街道成立起了10支残疾人柔力球队,这只队伍在东城区职工运动会及体育节开幕式上都进行了表演,成为东城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在京举办。在残奥会期间,中国残联要选派出两支残疾人表演队向中外记者,运动员、教练员进行展示表演,孙文锦带领东城区残疾人柔力球队参加了在天坛举行的残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奥运火炬传递及鸟巢的展示演出。为了完成在鸟巢的演出任务,孙文锦带领全区50名残疾队员封闭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因为队员残疾等级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做到整齐划一。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只有让技术水平低的队员利用休息时间加紧练习,然后重新排队形,把动作差异大的队员拆开,用音乐的节奏把大家的整体动作统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9年,孙文锦来到了街道温馨家园,成为了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在新的岗位上,面对智力、精神、言语、肢体等各类残疾人,这对孙文锦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考验。她主动和他们交朋友,用她的爱心和诚意去打动他们。东直门街道残联为了丰富残疾人的文化体育生活,让温馨家园职康站的学员们在健身康复中得到快乐,成立起了温馨家园的第一支柔力球队。这支球队共有20名残疾人队员,作为区残疾人柔力球队队长,孙文锦满怀信心地给他们上了第一堂课,讲柔力球的基础知识,但授课过程让她始料未及。他们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听课,有的学员好像在听天书,有的学员在左顾右盼,有的学员在聊天。孙文锦让学员们站队,按照大小个从左向右排,可他们不会站队,不知道什么是左,什么是右。面对这种情况,孙文锦认真分析、思考,认识到自己对教好柔力球课的困难估计不足,对视力、听力、智力、精神等各类残疾人的特点、需求、困难缺乏了解。于是她调整了教学思路,根据目前学员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方案,确定了专门针对智力残疾人的教学方法:一切从头开始。先教什么是集体,什么是配合,什么是团结友爱,什么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孙文锦决定要思想、技能一起抓,注重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导他们朝着思想、体质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孙文锦清楚地记得,一周后,学员们会排队了,她把残联刚买来的新柔力球拍发给大家,他们兴高采烈,不由自主地挥动球拍,渴望学习的心情溢于言表。这促使孙文锦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柔力球的教学之中。当她讲到柔力球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它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是刚柔并济的一种有氧运动。学员们认真地听着,慢慢地体会着。当他们对柔力球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就开始一招一式地学起来。孙文锦一遍一遍地教,不厌其烦地讲,把动作进行分解,再进一步简化,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刚开始练习动作时,小小的柔力球在学员们手里就像是块大铅球,总是掌握不好要领。没有几分钟,他们竟然满身大汗、气喘吁吁。孙文锦让他们停下来休息,在休息期间问大家谁会画圆圈,学员们都说会画,并争先恐后地比划着怎样画圆。这时,孙文锦立刻表扬他们,说你们都很棒,画得很好。接着,他们便兴致勃勃地拿起拍子练习画圆了。孙文锦知道,对智力残疾人光有耐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爱心。有的时候,要像对待咿呀学语的孩童一样,哄着他们、开导着他们。从引导他们练习画圆,让他们把球放到拍子上运作,孙文锦一步一步因势利导,让学员们明白柔力球的动作遵循着一个“圆”字。她问学员们:对柔力球的这一特点,大家找到感觉了吗?大家高兴地说:找到了。

  几个月过后,有几个学员开始入门了,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不行。因为做这些肢体动作都来源于大脑的支配,他们记忆力不好,手脚动作缓慢,协调能力差,学起来困难,不会举一反三。只能靠勤学苦练,熟能生巧。孙文锦把动作进行再次拆分,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他们反复做。这就需要付出比教常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智力残疾人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有几个没有学会的智障残疾学员认为自己笨,想放弃学习。孙文锦想,残疾不是他们的错,不能让智障成为阻碍他们阳光快乐的屏障,要多给与他们关爱和鼓励。孙文锦深入到他们中间,和他们聊天,和他们一起活动,听他们讲自己内心封存着的故事。慢慢地发现,在智障人的世界里有着很多美好的记忆。哪怕是你给过他一块糖,你无心地表扬过他一句话,他们都会牢牢地记住,成为美美的回忆。为了让他们从健身康复中得到快乐,孙文锦再一次地修改教学方案,把学员们分成几个小组,把学会打球的学员和没学会的学员搭配在一起,规定每个小组单独练习,互帮互学,最后以小组的形式来展示和交流。这样做,就是想给他们一个空间,锻炼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先学会打球的学员当起了小教员,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没学会打球的学员虚心地学。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通过这种连续性递增式的学习方法,学员们又燃起了新的学习热情,纷纷表示:我能行,我要表演。在他们善良、真诚、纯洁的心灵中,正在编织着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梦。

  学员们的基础动作初步学完,该进行柔力球动作的配乐练习了。孙文锦把一首经过剪切的歌曲《微笑北京》放给大家听。在听的过程中,有的学员还跟着一起唱。她告诉学员们,在表演柔力球动作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不只是为了好听,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步调一致。一首音乐是贯穿全部动作的灵魂。孙文锦要求学员们合着音乐进行练习。刚一开始动作就全乱了,他们不能跟着音乐走。孙文锦知道他们是不懂得节拍,不适应音乐和动作的合二为一。孙文锦带着他们一遍一遍地练习,跟着音乐的节拍,喊着1、2、3、4、5、6、7、8。但有几位学员不会数到8。为了让每个学员都参与进来,共享音乐给大家带来的喜悦,孙文锦给他们几个人开小灶,用耐心和爱心教他们数数,光会数数还不成,还要会合拍。就这样,一遍遍地听,一遍遍地数,一遍遍地合拍,终于他们学会了。可一会儿工夫,他们又忘了。为了巩固和加深记忆,孙文锦又带着他们从头再来。一次次的练习,无数次的合练,终于把柔力球的一套操完整地演示出来了。

  现在学员们已经可以登上舞台,独自地进行表演了。这些智障残疾人,从开始时说话不敢看人,到现在自如地登上舞台,展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康复,得到了快乐。看到这些,孙文锦作为一名体育指导员,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孙文锦在体育指导员的岗位上,不忘初心,继续和她的残疾人兄弟姐妹们一起健身康复,快乐前行。

本服务由北京市体育局提供

党政机关

联系电话:010-5553330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1号楼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