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奋剂的历史
1.古代奥运会就曾出现运动员服用草药和饮酒以追求更好成绩的现象,那时的草药和酒就是兴奋剂最早的雏形。
2.19世纪:士的宁、可卡因、咖啡因和酒精在赛马、自行车和马拉松运动员中公开使用以提高耐力。
3.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药物学的迅速发展,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体育界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使用兴奋剂现象。
4.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体育界对兴奋剂问题知之甚少,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竞技体育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体育商业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兴奋剂这一“国际公害”开始波及我国。
二、世界反兴奋剂斗争历史概述
以国际奥委会为首的国际反兴奋剂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1.1961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正式成立,1964年颁布第一个《医务条例》。
2.1968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正式宣布了禁用药物清单,并在第19届夏季奥运会上正式施行兴奋剂检查工作,一名现代五项运动员因酒精超标成为奥运会检查史上第一位阳性运动员。
3.以后每届奥运会都实施了兴奋剂检查,而且检查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奥运会实施了4770例兴奋剂检查。
4.1999年,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正式成立,旨在协调世界范围内的反兴奋剂活动,并于2003年颁布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
5.2007年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兴奋剂国际公约》的正式生效实施,将世界各国政府也纳入到反兴奋剂斗争中来,大大加强了斗争的力度。
三、中国的反兴奋剂力量
1.日臻完善的反兴奋剂法律体系
中国长期以来坚持坚决反对使用兴奋剂的立场和观点,中国政府给于反兴奋剂工作高度重视。1989年中国提出对兴奋剂问题实行“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三严”方针,1990年开始实施兴奋剂检查。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务院《反兴奋剂条例》、《关于严格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行为的规定》(总局1号令)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兴奋剂国际公约》为基本框架的反兴奋剂法律体系,为我国的反兴奋剂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2.统一的反兴奋剂管理体制
1989年,我国在北京建立了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并连续20年通过国际奥委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认证。
1992年,中国奥委会成立了反兴奋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检查处,负责组织实施全国反兴奋剂的各项业务工作。
2007年,我国政府批准成立了专门的反兴奋剂机构-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及各类组织兴奋剂检查与检测,开展反兴奋剂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了统一的反兴奋剂管理体制,为保障我国的反兴奋剂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人力资源保障。
3.严格的兴奋剂检查制度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统一的兴奋剂检查计划,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逐年提高检查数量和质量。从1990年165例,增加到2008年11167例,而且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兴奋剂检查检测任务。中国自主开发的兴奋剂控制质量管理体系于2004年通过ISO9001:2000的质量认证,规范了兴奋剂控制的过程,不断提高兴奋剂检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发生的所有兴奋剂违规行为,本着“依法、严肃、公正、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都给予了相应的处罚。